關鍵詞: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運動負荷;體能練習;運動技能;展示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7-0014-02
“落實立德樹人 踐行核心素養——2018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研討會”于2018年6月1-4日在河南新鄉召開。本次活動由“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主辦,新鄉市教育局協辦,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鄉市一中實驗學校承辦。來自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51所實驗基地學校的負責人和骨干教師參加了研討會。
開幕式上,新鄉縣古固寨鎮實驗小學的學生們表演了葫蘆絲、跳繩和戲曲操、拍拍操等,呈現了新鄉學生的良好素質。隨后,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季瀏教授作了題為“更好地推進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更好落實的幾個問題”主題報告,主要介紹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目的和理念,重點介紹了該模式強調的運動負荷、體能練習、運動技能等三個關鍵要點,他認為,做到了這三個關鍵要點,就能解決中國學校體育存在的學生體質下降等三大問題,就能把中國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學生。季瀏教授指出,《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于2017年12月正式頒布,課程標準的落地缺乏中間環節,而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則使課程標準真正落地,模式提出的理念是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實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落實新型教學方式實施的要求。
針對體育課上學生運動負荷不足的問題,本次研討會提出了“不出汗的體育課需要改變”的口號,提倡學生(展示課上)穿短衣短袖,不僅體現良好的精神面貌,還在于著力改變學生夏天穿長衣長袖仍不出汗、冬天裹著厚厚的棉服和圍巾上體育課的現狀。本次研討活動以教學實踐課為載體,來自河南省實驗基地校的7位體育教師分別展示了武術、跳繩、障礙跑等7節課,為全體與會人員提供了一個深入學習、理解、思考與交流的平臺,同時也為該模式的進一步推廣與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與依據。本次研討會還進行了網絡現場直播,為全國各地不能親臨現場交流的廣大體育教師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針對學生在14年的體育課中掌握不了任何一項體育技能、不會運動、不出汗等“三不”現象,該課程模式特別強調三個關鍵要點:運動負荷、體能練習和運動技能。一是強調每節體育課必須要有適宜的運動負荷,倡導每節課的運動密度(即一節體育課中學生的練習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應該在75%以上;運動強度應在125~160次/分鐘(心率),其中小學體育課的強度為125~140次/分鐘,初中為135~150次/分鐘,高中在140~160次/分鐘。二是強調每節課要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方法手段應該多樣化、趣味性,且每節課應該有多種體能的練習,并注重體能的補償性練習,體驗完整技術動作和勝不驕敗不餒的情感變化。不贊成把體育課上成單純的體質健康測試課或體育中考課。三是倡導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應該以活動和比賽為主,強調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復雜、真實運動情境中的問題,每節課這方面的時間應該保證在20分鐘左右,不能像傳統體育教學那樣一節課只教一個單個技術,把一個結構化知識和技能的運動項目完全割裂開來進行教學。
本次研討會的展示課,采用了心率監測手段,在大屏幕上時時顯示學生的即時心率。經統計本次展示活動7節研討課中,除武術課,其他每節課的平均心率都在145次/分鐘以上,運動密度77%以上,最高心率達215次/分鐘。其中障礙跑課的運動密度達到91%。雖然孩子們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但由于體育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多樣,并設計了新穎的游戲和比賽,學生樂在其中,并沒有產生身體上的不適。信息技術在體育課上的運用可以科學有效地評價體育課的各項指標,體育教師可以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對運動量和運動密度作出及時調整。
研討會于6月3日下午閉幕,季瀏教授作總結發言,他指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體育健康課程模式作為一種育人模式,不是對以前課程模式的推倒重來,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和完善中前行。該模式雖然受到一些質疑,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體育健康課程模式會堅定地邁出下一步,砥礪前行,為中國學生體質提升作出貢獻。最后季瀏教授為實驗基地校和授課教師頒發了證書。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于2016年3月在全國開展首批實驗基地校實驗工作,截至目前已有51所學校、10萬多名學生參加了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