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香
摘 要: 校園生態文化是大學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些高校在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中存在宣傳力度不夠、同質化現象明顯、育人環境有待改善、網絡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加大宣傳力度、校園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態建設并重、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是解決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主要舉措。
關鍵詞: 高校校園生態文化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具體論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時,報告前所未有地提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論斷,在論及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時,提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理念。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應該把校園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校園生態文化是大學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校園生態文化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奮進的激勵作用。
關于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眾多專家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文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找到切實的解決方法?;诖?,我們走訪了河南省多所高校,通過問卷及現場提問的方式進行了調查,目的是全面了解高校在校園文化構建方面的具體情況,以便提出有效的應對之策。
一、一些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高校生態文化指文化要素、文化、發展環境之間保持協調平衡,在和諧相處中促進高校文化不斷發展,但一些高校在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對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
高校校園生態文化是高??沙掷m發展的重要基礎。良好的高校校園生態文化不僅有利于師生身心健康、增強師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且有利于師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和充滿生機的文化觀念,并把他們輻射到社會中,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素質。
(1)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意識不強
大學校園“生態不文明”現象比較普遍,如踩踏草坪、課間吃東西、教室隨便扔垃圾、浪費水電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管理意識松懈和制度落實不到位。從高校的教育規律,高校教學、科研條件及大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等方面看,高校應承擔起培育和宣傳生態文化的責任。但一些學生及教師對生態文化建設的意義認識不足,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如對“學校定期不定期對校園生態文化建設進行宣傳嗎”的回答中,12%的學生回答“不清楚”;對“你了解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內涵嗎”的回答中,14.2%的學生回答“知道一些,但不完全”。師生不習慣運用生態學原理有效地解決工作和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如人與環境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高校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等。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同樣缺乏生態文化教育內容。因此,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調動其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應是當務之急。
(2)學校各部門缺乏良性互動
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涵蓋內容多,涉及參與者也多。校園文化建設主體應該是教師、學生、領導干部及后勤服務人員等,但從目前情況看,部分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僅由團委或學管部門負責,缺乏廣泛的宣傳及參與,沒有形成上下各部門之間良性的互動與配合,影響了教師、學生及廣大職工參與建設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隊伍組織渙散、人員配備不齊、專業性差、參與人員水平低等問題,因此需要樹立良性互動的全員共建意識,建立一支高效全員化的良性互動建設隊伍。
2.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同質化現象明顯
當前部分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同質化,缺乏特色。
(1)校園人文環境建設觀念滯后
高校教育將培養人的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作為核心。有些高校對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片面地認為生態文化建設就是搞校園綠化、后勤服務、環境保護,沒有將生態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提到應有的高度,沒有把生態文化建設與促進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割裂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校園文化建設和諧發展的關系。因此,需要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息,重視校內文化設施,如“書香校園”、“藝術長廊”、“名人風采”等建設,加大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視校園景觀建設,搞好綠化美化,重視校園綜合治理工作。
(2)校園文化建設模仿復制現象突出
一些高校在校園面積及建筑設施上舍得投入,建設新校區、擴建新建教學樓、圖書館、行政樓、實驗樓、體育館、活動中心、運動場等硬件,但建筑設施缺乏創意與個性,與學校的辦學精神、學校定位不相協調,存在跟風、抄襲現象。
一些高校還出現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趨同的現象,模仿、復制,缺少創新。校園精神文化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有些高校看到兄弟院校邀請名人名家或當客座教授或到校講座,就競相效仿,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不能根據學校實際進行方法與途徑創新,沒能發揮出校園精神文化應有的豐富校園生活、振奮學生精神、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能力、人格培養的作用,妨礙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育人化人作用的發揮。
3.育人環境有待改善
許多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想了許多辦法,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在實際調查走訪中師生對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中的育人環境期待較多。
(1)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目前雖然很多高校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做出了許多努力,校園設施建設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還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不能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務。如教室、宿舍、食堂擁擠,運動場地狹小,自習室擁擠,實驗室缺乏等現象明顯。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學校未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設施和生活設施。
(2)“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不充分
生態文化和諧與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于以人為本,體現了生態文明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本質和核心,體現了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和歸宿。高校應將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重要任務來抓,抓出成效。目前有些高校把學校建設的重點放在硬件建設、提升知名度等“形象工程建設”上,對于軟環境的建設下的力氣不夠。如人文環境的建設、文化娛樂活動的豐富、傳媒文化的教育、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等關注不夠,“以人為本”的校園生態需要強化。
4.網絡文化建設相對滯后
新媒體時代網絡的飛速發展已經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網絡對于高校教育教學的影響日漸深入,網絡教學、慕課、微課等的出現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更加多樣化,對學生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領域意義十分重要。但由于宣傳不力、管理不善,致使一些學生終日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通宵游戲,交友聊天,分散了學習精力,荒廢了學業,影響了對事物深層次的思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
(1)網上資源利用不足
隨著網絡、手機、電子閱讀器等電子傳媒的全方位覆蓋與普及,學生獲取知識更加便捷,查找資料、論文檢索、知識拓展、精彩課程視頻等,內容豐富,查找快捷。一些學生不是利用網上資源進行閱讀學習,而是復制粘貼課程作業,觀看搞笑視頻,進行網絡聊天等。造成學生重感性體驗,輕理性思考;重娛樂八卦,輕冷靜沉思;重感官刺激,輕深刻透視,對其知識體系的形成極為不利。
(2)網絡課程學習的強制性執行不力
新媒介的出現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深刻影響,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吸引著大學生,特別是微信的出現,使得他們在獲取資訊時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很多高校開設了免費的網絡課程,方便學生學習。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對網上課程的學分缺乏明確的規定,致使教師的指導與要求形同虛設,達不到課程目標的要求。
二、構建高校校園生態文化的應對策略
現代生態學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型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必須建立在和諧與發展上,加大宣傳力度,校園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態建設并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應是重中之重。
1.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學生對生態文化的認知。
要抓好學生生態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可以利用校園網絡、知識櫥窗、課堂教育、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開展生態知識的學習與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科學和人文知識中強化對生態文化知識的認知。高校要把關于生態文化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把管理者、教師、學生等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合力,上下配合,良性互動。
2.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態建設并重。
高校首先要注重校園物質文化生態環境的塑造和優化,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外在顯現,是承擔高校精神文化的載體。良好的校園布局、建筑風格、綠化美化及環境中蘊含的人文氣息,對陶冶師生情操、啟迪智慧、提升境界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為此,高校要注重校園的綠化美化、教學設施與資源的有效配置、生活區和教學區的合理布局、網絡設施的暢通等。除此之外,校園人文精神的積淀、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環境的優化、網絡文化建設、“以人為本”觀念的強化等構成的精神文化生態,對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關注校園整體生態文化的構建,就是關心生態系統的每一成員,使之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3.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
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之功能,高校首先應該重視學校的外部環境,做好合理的規劃,重視校園環境建設,搞好綠化美化,還要注重校園人文環境建設,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各種各樣校內外的活動,鍛煉學生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多開展學術講座與交流,開闊學生視野。同時,教師要提高師德修養,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從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構建和諧健康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陳燕燕.高等院校生態文化構建的主要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29(1):24-25.
[2]喻秋蘭,余文龍.淺論校園生態文化建設與大學可持續發展[J].長沙大學學報,2011(6):132-133.
[3]胡祖吉.論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教育探索,2007(12):106-107.
[4]高永蓉.生態文化與大學校園文化生態建設[J].當代青年研究,2006(8):5-8.
[5]徐建芬.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與校園生態文化互動探析[J].科技信息,2008(28):480-482.
[6]田傳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發展的共生性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14-115.
[7]賀旭輝.論21世紀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J].湖北社會科學,2004(12):150-152.
[8]馮婕,祝楊軍.論大學校園生態文化的哲學基礎[J].北京教育(德育),2008(3):17-19.
[9]劉艷華,張冬玲.21世紀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06):990-991,1009.
[10]蔣黎黎,葉爽.儒家文化對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影響[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2):154-155.
[11]徐達.體現農林高校特色的校園生態文化培育研究——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2(1):51-53.
[12]佟瑛.淺論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J].今日科苑,2008(2):231.
[13]吳燁,朱玉芹.高職院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研究問卷調查統計與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3(11):200-201.
[14]朱玉芹,吳燁.高職院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創新與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5):158-159.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李杜詩歌的生態美學思想與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研究》(16240041052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