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再加上科學技術革新速度的不斷提高,使得社會對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進一步提高,進而對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逐漸引起了學術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基于此,本文以專業認證背景下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為研究課題,首先論述了相關的概念及其內涵特點,然后系統分析了面向工程教育認證制度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專業認證;電子信息工程;內涵式;問題;策略
近些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得到了穩步發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高校為我國社會輸送電子信息方面人才的學科設置,電子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也使得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成了當前最熱門最受歡迎的專業之一。同時,在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已經從原來的外延式發展改革開始向內涵式建設轉變,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不再只看重辦學規模的擴大,而是著眼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身,從自身實際狀況出發,以適應和滿足社會經濟人才需求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提高專業教育的質量。由此,對于專業認證背景下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 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的必然性分析
(一) 專業認證要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進行內涵式建設
所謂專業認證,主要來自《華盛頓協議》,其是國際上對本科工程學位資格和工程技術人員學歷資格互認的權威協議。我國在2016年6月才成為其第18個正式成員。專業認證是以產出導向為認證標準,以學生學習結果作為考評依據,并把持續改進作為認證的終極目標。而這個專業認證根據2016Ian的相關認證結果顯示,全國僅有十所高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通過了認證,當前大部分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在現階段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 專業內涵式建設能夠促進高等教育專業內外協調發展的理性選擇
專業建設不僅是我國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基石,同時也是我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專業建設的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專業建設內涵式發展更加注重專業自身的提質增優,而不是僅僅擴大辦學規模。同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可避免地隱含了一些矛盾和問題,比如,專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造成學校專業建設資金緊張,本來用來提質增優的資金建設都節約出來進行專業規模的擴充;辦學規模的擴大使得當前我國高校建設缺乏質量、特色以及內涵品質的問題,這也是造成當前我國專業建設中培養出來的人才就業壓力過大的問題癥結之一;與此同時,規模的擴大也造成當前師資力量的矛盾,師生比例失調,降低了教師對于學生個體的個性發展的重視程度,也加重了教師的作業負擔。這些問題揭示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過程中一般規律所在,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內部結構優化和改革入手,才能夠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內外協調穩定的發展。
二、 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信息專業工程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理念有待進一步革新
專業教育理念是教師在長期的專業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教學觀念,是對整個專業教育最基本的認識,具體來說,存在于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過程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高校對于自身辦學定位不夠明確,導致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理念不是只強調學科知識體系結構的教學安排,就是過于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弱化知識的儲備,這兩種錯誤的觀念都是對于自身專業設置的認識不夠清楚造成的。
(二) 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建設是專業內涵式建設的核心環節,是決定整個專業建設質量的關鍵。具體來說,課程建設的主要問題集中出現在課程體系構建以及課程評價等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實踐課程安排的缺失。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是構成專業課程的兩個核心部分,就其中實踐課程安排缺失主要體現在:第一,實踐過程中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高校教育教學的過程遵循過去先學術后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開展,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編排中也體現了理論在先,實踐在后的課程安排順序,由于這種固有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造成了包括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化、理論學習枯燥無味等不同程度的教學問題。第二,實踐課程在我國高校專業編排中往往比例過小,這種現狀特征不僅不符合當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市場人才發展趨勢,實踐課程比例偏小是當前我國電子信息工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其次,課程評價的單一性。課程評價是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其單一性主要表現在:第一,課程評價主體的單一。從課程評價主體來看,教師是整個課程評價的生產者和質量檢測者。而當前很多院校教師并沒有足夠的經驗進行單方面的評價,所以造成當前學校所教和企業所需之間潛在的不對稱;第二,評價內容缺乏動態性。課程評價內容是對學生某個方面進行評價的論述,在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中,知識量以及期末考試成為評價的主要考察和評估內容,但是對于知識量的考察評估僅僅能夠從整體看到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狀況,由于評價內容的單一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于實踐的動手能力的忽視,而且終結性質的考核機制設置也不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來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
(三) 師資力量缺乏,校企合作力度不夠
校企合作是解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關鍵機制,從當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校企合作來看,整體的合作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比如,對于專業對口合作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很多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建設比如教師引入機制、企業職工教師任教機制以及學校教師到企業培訓的機制等都需要增強雙方的合作,才能夠進一步深化產學研的合作機制。
三、 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的策略分析
(一) 做好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的整體規劃
專業建設本身就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因此要遵循專業的特點和專業建設的客觀規律,把所有對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有影響的因素都要進行充分地考慮。只有在可行性建設方案指導下,才能夠保障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整體發展規劃能夠按照預期的目標和正確的方向推進。具體來說,第一,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要與院校整體的發展規劃相一致,在整體規劃的統籌和指導下,才能夠確保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的方向;第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建設過程中,學校領導要以戰略發展眼光的高度,根據各個相關專業的特點、學院特色以及學院各個專業的發展態勢相結合,優先發展重點,尤其要突出特色。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的各個相關聯的專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才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本專業的建設;第三,根據教育活動的成長周期,及時地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建設規劃和方案進行適度的調整,正確處理好傳統專業與新興專業的關系,才能夠在專業認證的基礎上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夠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二) 繼續持續推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方面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果和實踐經驗。專業認證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在專業認證的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除了掌握規定標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該在人才培養的理念上進行必要改革。具體來說,首先把原有的僅僅依靠知識講授的教學模式進行變革,從市場人才需求的角度以及院校專業的實際能力培養狀況出發,構建一套新的與時代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吻合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從能力本位出發,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注重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之外,加強對學生課外教學的管理組織安排,在整個大學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以學生為中心,為服務點。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該嘗試和創新新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的教授方法,改變過去單一的講授型教學方式,運用案例分析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法、團隊合作法等方法融入專業中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參與程度。
(三) 重視和加大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建設
在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的核心和重點之一在對于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重構和完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是專業內學生獲取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渠道和路徑,沒有好的完備的課程體系學生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往往會讓人堪憂。因為任何教育的最終效果都直接取決于對于學生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建設力度和建設過程,課程建設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最核心環節之一。基于這樣的認識,通過上文對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具體策略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注重課程觀念的正確認識。課程觀念是整個課程建設系統工程建設開展的前提和基礎,正確的課程觀念既能夠引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方向,同時還會對課程選擇以及課程體系編排等產生很大的影響。當前課程觀念的分類中主要包括了知識本位、社會本位、學生本位以及技能本位四種類型內容,在實際的高校課程體系觀念確立過程中,任何本位的課程觀念都是一段時期內為了更好地認識到和更明顯的突出教學目標和方向而提出的,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每一種本位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就好比不存在社會與個體間的絕對對立一樣,課程觀念的形成關鍵不在于固守哪一種本位,哪一個中心而是應該體現課程所應具有的價值,正確的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觀念源于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比如,對于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來說,相對于一般普通本科來說則更注重對于專業知識的儲備情況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在專業認證背景下,學生本位的思想尤為突出,因此在進行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工程即要堅持學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程觀念。
第二,優化課程結構。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的過程中,理論課程以及實踐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重關系直接決定了學生個體專業知識儲備與職業能力轉化間的融合狀況。理論課程全程為學生提供專業的理論基礎知識,實踐課程是理論課程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體系教學安排,是高校整體課程建設中的核心環節之一,針對上文關于課程結構的突出問題,具體來說,改變當前學科理論到動手集中實踐的課程體系安排,改變最后一學期集中進行實習的課程安排,把社會工作和學校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借鑒英國“三明治”模式、日本的加氣實習研修制度,在學生學習期間,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相應周期的實地觀摩和實踐以更好地內化這些理論基礎知識,然后回到學校,再接受教師指導,進一步學習理論知識,這樣能夠改變當前學生過于形式化的實踐教學安排。
第三,完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評價體系。課程評價是課程建設的基本保證,完善的課程評價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學習結果,能夠客觀全面體現教學狀況,這對于教育教學質量以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完善課程評價的整體來看,根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征,課程評價的重心應從注重知識向重視能力轉變,與此同時改變當前一次性定性評價機制,向注重過程評價轉移。具體來說,首先評價主體方面,改變當前高校教師作為單一評價主體的評價形式,積極邀請專家參與到學生的課程評價中來,通過專家建議的形式完善對于評價主體的規范;其次,從評價內容上,改變對于知識量的檢查,增加實踐課程學分的比例,同時改變過去書面考試形式為主體的評價方式,積極借鑒國內外相關專業或者相關課程體系評估的方法,最終使評價的內容更合理,更加動態化發展。
(四)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密切校企合作關系
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式建設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是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把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水平高、適應專業發展需求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專業建設的重點來看待。具體來說:
第一,密切校企合作關系,完善雙方教師引入的機制和制度建設。當前在高校教師隊伍中教師缺乏教學和實踐經驗是最基本的現實現狀,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對教師各方面素質的培訓機制完善,另一方面應該從校企聯合治學入手,把新引入的教師派遣到企業中去,通過一定的學習周期返回學校教師崗位,并對于符合相應考核標準的教師給予制度上的職業發展保障,教師通過在企業的實踐生產中,鍛煉了實踐技能合格職業素養的教育。
第二,根據當前高校教學崗位依舊留存有大量的缺乏行業實踐的“理論型”教師,高校可以根據相應的制度安排,要求這類教師定期進行企業的掛職實習,及時更新企業行業發展動態和新發展理論知識,同時通過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縮小教師專業課程講授中的理論教學和生產上的誤差。
第三,加強校企合作力度,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引入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學校定期進行學生開設課程或者進行系列講座,通過對學生課程學習和實踐技能掌握訓練進行“師徒制”式的指導,以解決當前學校教學與企業實際生產之間的差距。
第四,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實驗師資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問題。當前實驗師資培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受這種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使得高校中實踐教學教師層次低、能力水平不夠高,導致很多實驗師資的培養和建設很難適應當前專業應用型人才教學的需要。因此,在實際的專業建設中,要改變過去輕視實驗教學的思想,突出實驗教師的地位,鼓勵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研究的過程中要大膽創新、敢于創新、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行實驗教學,并給予機制制度保證。
四、 結語
在專業認證背景下,總體來說,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建設本身就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包含了上述對于專業整體規劃、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以及課程評價機制建設等方面的內容,還包括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扶持和幫助。因此一方面,院校通過多方合作,引入電子信息工程相關行業專家人士的廣泛參與,就專業內涵式建設獻計獻策,進一步升華和密切校企合作力度,形成內外結合的專業建設評價機制;另一方面,專業內涵式的建設也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宏觀管理,適時建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發展信息平臺建設,引導高校專業更現代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伍俏平,劉偉,萬林林.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03):66-69.
[2]劉勤安,邢輝,吳桐輝.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師資隊伍建設[J].航海教育研究,2017,34(01):29-33.
[3]代芬,王衛星,李震,孫道宗,鄧小玲.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電子教育,2016(01):46-51.
[4]李智慧,張慶輝,張德賢,焦素敏.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導向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34):227.
[5]季寶杰,李勉,賈芳,谷小青,馬斌強,鄒彩虹,袁超.以能力為本位構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課程體系[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1,10(03):124-126.
[6]周艷.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方案研討[J].福建電腦,2010,26(05):21+31.
作者簡介:
張曉丹,陜西省西安市,西安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