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玲敏
摘要:新高考制度實施之后,生物從理綜必考科目變為“7選3”中選考的一科。其中7科包括“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技術”,而新高考制度規定,學生只需要從中選取三科作為考試科目,可見這不同于歷年的高考制度,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打贏高考這場勝仗,在基于核心素養下生物課堂教學要做出改變,教師以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對學生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研究、社會責任進行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和生物技能,實現生物教學的意義。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身具備的學習品質和關鍵能力。生物核心的培養是學生在生物學習中,通過學習基礎知識,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之后,關注社會與科學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以后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可見,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不僅是高考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下生物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要將其發揮最大的價值,確保生物教學的意義。本文將從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希望對廣大教師的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生物 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
一、生命觀念的培養
生命觀念是指學生在觀察生命現象時,通過分析相互關系之后,理解生命現象,并通過證實觀點之后進而解釋更大范圍的相關事件和現象,是一個從認識到解釋、理解和感悟生命的過程。通過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通過生物知識來解釋生命的偉大,從而客觀的感悟生命世界。因此,生命觀念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挖教材中蘊含的重要概念,對教材進行仔細研讀,通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論教學來增強學生生命觀念的意識,使得學生通過深入學習生命概念,以便形成和發展生命意識。
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分化》這一課時,筆者將人的胚胎發育視頻播放給學生,隨后提出問題:胚胎的早期和后期有什么不同呢,學生經過觀察和討論,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概念,讓學生明確細胞分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并且不可逆轉,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學生在掌握概念和相關知識之后,明確了為什么一個受精卵可以轉變為胎兒?為什么一只小雞從蛋殼中破殼而出最終發育成一只公雞的過程?為什么骨髓移植能智力白血病?為什么摘取一段枝條種到地里就能長成完整的植株并開花?可見,概念的引入讓學生認識生物現象,并解釋生命的偉大,同時還可以樹立生命觀念的意識,從而保護環境。
二、理性思維的培養
理性思維是指對事物或者問題進行觀察和比較后,通過分析,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理性思維可以說明生物學科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并解釋和探討生命現象,從而在論證生物學社會議題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在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時,要基于教材內容,對生物學探究歷程的內容創設出真實問題情境,讓學生從概念出發,在學段中進行知識的銜接,建構合理的知識體系,因此,它讓人的思維一直保持嚴密性,在生活和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理性思維的培養在核心素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教學《伴性遺傳》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首先將紅綠色盲檢查圖展示給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基于學生已經熟悉假說演繹法和分離定律,因此在講述色盲癥時,筆者就將紅綠色盲遺傳圖解讓學生進行了分析,并判斷出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還是Y染色體上。首先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運用已學的知識加以探討,根據分離定律和假說演繹法,再加上邏輯推理得出了紅綠色盲病是伴X染色體隱形遺傳病,并寫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XbXb(色盲),XBXB(正常),XBXb(正常攜帶者),XBY(正常),XbY(色盲),由此可見,為什么生活中紅綠色盲癥的男性患者高度女性。綜上所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思維,直接將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加以解釋和分析,詳細說明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了生物知識解釋生活問題的目的,達到了理性思維的培養。
三、科學研究的培養
科學探究是針對生命現象進行觀察和討論交流后,通過團隊合作進行探究,這是生物學科的主要屬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運用生物實驗來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使得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對某一生物現象進行解釋和觀察,并設計和實施出一套探究方案,從而實現生物知識運用的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這符合了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以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實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在《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這一實驗中,為了讓學生掌握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的方法,筆者將實驗與學生進行了探討,并提出問題:應該使用什么方法才能觀察到DNA和RNA在細胞內的分布情況?學生回答,通過不同染色法在顯微鏡下對兩者進行辨別,之后筆者讓學生探究怎樣設計實驗,學生認為利用吡羅紅和甲基綠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來進行染色,最后成綠色的為DNA,呈紅色的為RNA,經過操作之后,學生確實辨別出DNA和RNA的分布情況。與此同時,筆者又提出一個問題,除了教材中的實驗步驟,是否還可以找到更加簡便的方法,或者在選擇材料時,是否還有更易取的呢,學生們開始思考和分析。可見,通過實驗的探究,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增強了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并根據已有的知識,對課外資料的搜集和歸納,從而提出更加有效和便捷的實驗方法,實現了以積極的科學態度運用生物知識的過程,最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社會責任的培養
生物學科的社會責任是指具有一定的生物知識基礎,并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加以判斷和解釋,同時運用生物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加以解決的能力。并且根據生命現象,進行說明,主動宣傳生命意識和健康意識。教師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可以滲透生活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科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重視生物學習,讓學生主動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并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實現生物教學的最終目的。
例如,在學習《人類遺傳病》一課時,筆者首先將達爾文與表妹艾瑪的孩子的基本情況介紹給學生,并將他們的照片展示給學生看,以博得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遺傳病,隨后又將遺傳病的類型和典例加以概括和總結,讓學生明確這些疾病的嚴重性,培養學生的知識構建能力,與此同時分析出遺傳病的病因——環境污染,以及對社會的影響——降低社會人口素質,從而加強學生對社會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且讓學生意識到近親結婚的危害性。與此同時,學生通過學習遺傳病的知識,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筆者盡可能的將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兩者的融合,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果,并以病例的分析和總結,增強學生對生活的認知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樹立社會責任,遠離近期結婚。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同時更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生物學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2017年全國生物高考有三套試題,并且都對核心素養進行了考核,鑒于此,遼寧省高考生物科就根據國家的要求,不斷的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以夯實學科基礎為基準,樹立學生生命觀念,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加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后實現提高學生學習品質和關鍵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肖安慶,顏培輝.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6):60-62.
[2]楊新,張君.談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15):74-75.
[3]顧衛.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6):104-105.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遼東灣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