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堂語文課上的好不好,首先要取決于老師對課堂預設和對生成的把握,設計精彩的新課導入語則是對課堂預設的重要一環。好的導入,就會有好的效果,同學們能夠在短時間將注意力回歸課堂,確保老師保質保量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新課導入語;設計
俗話說:“好的游戲始于良好的開端。它可以給觀眾帶來觀看的興趣。”導語,是一堂新課的開頭,精彩的導語,就像一個新的發現,立即會引起同學們高度關注。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十幾年來非常重視新課導語設計,在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在語文新課上,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導語:
一、 幽默故事導入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本能是移動的和不注意的,所以在課堂上對知識掌握也不是很好。聽故事是低年級小學生的天性,會講故事也應該是一個語文老師必備的素質,一個不善于講故事的老師,是無法贏得小學生們的喜愛。在教學中,如果老師挑選幾個趣聞故事來作為課文導入語,不僅可以給小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對新課的強烈愿望,課堂的關注度會更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在教學《軍神》第一課時,我以故事為課文導入語,《三國演義》中的“刮骨療毒”、國民黨在當時制造的白色恐怖,這些故事讓小學生們更早地進入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劉伯承,了解劉伯承為何被稱為“軍神”。
二、 插圖導入
教材中的文本往往是抽象的。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為了讓小學生直觀了解課文意境,編者為每篇課文都配上了相應的插圖。以圖識文,文與畫相通。作為語文老師,要善于借助畫面重現課文意境,讓課文呈現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在教學《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時,我先后向同學們展示了兩幅插圖,讓同學們細心觀察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細心的學生發現:通過兩幅圖片對比,圖一是棗樹,枝條是光禿禿。圖二當棗樹茂盛時,柳樹的葉子卻變黃了。圖一上柳樹已掛滿滿是柳條,為什么棗樹卻光著枝椏?柳樹和棗樹之間是什么原因,讓它們有如此的差別……通過同學們的發現和質疑,在沒有與文本見面時,就已經與文本有了親近感。當我們學習這則故事時,同學們非常投入,他們想從文本中了解更多。
三、 情境導入
在每篇課文教學中,相應的情境必然產生相應的情感,只有通過相應情感與同學們產生共鳴,同學們才會因情感走入其中,身臨其境,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作為語文老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利用聲音、圖像技術來制作與文本相似的情境,用情感因素來奠定課堂基調。在教學《家》(兒童詩)一課時,我問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你的家是什么樣的,你能告訴老師嗎?”同學們紛紛回答:“我愛我的家,有親愛的爸爸媽媽,還有非常疼愛我的爺爺奶奶;還有各種各樣的玩具和許多美味的食物。”……當聽到同學們各種各樣回答時,我感覺到上新課時機已經成熟。我要求同學們齊聲朗誦《家》,讀出家的溫暖和家庭的愛。通過這種情境介紹,可以有效地縮小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差距,激發學生的精神交流和情感交流。
四、 設置懸念導入
在新課教學中,問題類型導入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帶著好奇進入課文。有效的問題式導語設計,能引導學生開放思想、走進課文,體驗、理解、想象、探索、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有效手段。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寓言、童話、科學小品類的課文也有選編,但同學們在學習這些課文上有一定難度,如果直接從課文入手,學生會很難掌握課文。在教授《司馬光》一課時,我給同學們講了一個小故事:“熊大和熊二是兄弟倆,有一天他們在森林中玩耍。突然,熊二掉進了一個大坑里,熊大著急了。同學們,你們能想出一種安全快捷的方法來拯救熊二嗎?”隨著語氣的下降,學生們討論得非常激烈,全班都很活躍。
五、 謎語、音樂導入
猜謎游戲是小學生的一種很受歡迎的游戲。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有趣的謎語作為新課的導入。在教授《蝸牛的獎杯》時,上課伊始,我就給學生出了一則關于“蝸牛”的謎語:頭上天線伸出去,舉起兩顆眼珠子。背上背座大房子,爬著就要吃葉子。這個謎語立即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當我在教《靜夜思》時,首先給同學們播放了《思鄉曲》。同時,我用以《靜夜思》為詞,先示范唱詩。小學生們在樂曲中感受意境。接下來,我問同學們:那個人在干什么?或者在想什么?學生們連續回答了他們的答案,我借此機會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
總之,導語的設計是多種多樣的。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其盡快回到課堂上,對新課教學起到引領、啟發的作用。無論是什么樣的設計,都離不開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作者簡介: 吳汝芹,中小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