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新課標明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和知識水平的程度,制定有效的個性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讓學生主動去思考、探究,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成為有自主學習能力、富于創新和探索精神、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人。教師通過布置個性化、開放性的命題,引導并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讓學生養成會獨立思考、觀察,并能夠靈活運用課本所學知識去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讓學生的天賦得到充分發展,智力水平不斷進步,走出抄寫和背誦為主的枯燥學習模式。
關鍵詞: 個性化作業;語文;農村小學;發揮特長
農村小學語文教育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學生家庭成員文化水平偏低,在實行個性化教育的過程中面臨困境。首先,學生在農村長大,對于書面問題思維方式不容易接受,無法有效融入學習的情境;其次,陪伴在身邊的農村小學生的家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家里缺乏學習氛圍,家長無法有效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導致在課后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不能有效鞏固所學的知識。針對這些問題和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揚長避短,設置個性化的作業,讓學生在教師的輔導和同學之間的合作互助中,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
一、 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農村小學語文教育的自然環境優勢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雖然面臨諸多局限性,但是也有可以發掘利用的優勢。從環境上講,農村的自然環境有很多可以觀察思考的事物——日出日落、花開花謝的自然現象,形形色色的花鳥魚蟲。社會環境方面,農村開放式家庭生活環境下,鄰里親友互動頻繁,每天都發生著動人心弦的故事。如果設置恰到好處的個性化作業,就能利用這些優勢。因為這些充滿人文氣息的事物正是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和創作的欲望、利用語文知識這個工具的理想對象。
比如在學習第一課《秋天來了》時,讓學生選擇觀察自己身邊的某一個特定環境,比如山野、農田、菜園。模仿課文,把看到的事物和它們的季節性變化描述出來。允許學生自己選擇觀察對象和最后的表達方式。作業完成的形態可以是寫成一段文字、畫成一幅圖畫或者用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口頭描述出來。因為作業建立了課本和學生日常生活環境的關聯,學生們會自發的運用書面學到的語言文字去定義描述身邊的事物,既溫習鞏固了所學內容,又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最后完成作業的三種方式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更有興趣。繪畫看似和語文課無關,但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畫出來的畫是他所見所感的一種表達。在總結評價學生的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繼續用口頭或用記錄的方式,說出自己對這個過程的感想,鍛煉他們感知創造的能力。鼓勵學生互相評價、交流,發現自己和同學的不同視角和體驗。這個作業的設置,題目切合生活實際、課題開放、沒有標準單一的答案、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個性化教學法,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地位得到充分的提體現,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鍛煉了思考和表達能力。
二、 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優勢和特點分配學習小組
新的教學方法的推廣應用,重點在于保證每一個學生的自由發展,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讓天賦不同、發展進度有差異的學生都能按自己的特色自由成長,教師成為引導學生個體學習發展的導師和設計師。但是學生眾多,不可能每一個學生接受單獨指導。所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地把學生分成十個左右一組,可以利用小組成員個人的特長和優勢,通過交流合作、互相學習幫助,完成教師布置的個性化作業。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可以博采眾長,又能夠發現并改進自己的不足。
比如在班級制作板報的時候,采取每周更新一次,幾個學習小組輪流的方式。于是,小組的同學有的負責找素材,有的負責寫文章,有的負責畫插畫,還有的制作了漂亮的手工裝飾品。大家集思廣益,都竭盡全力發揮利用了自己的知識技能。
接下來,在學習小組形成的團結協作的過程中,小組間有了競爭意識,組織知識性和趣味性并存的主題競賽就水到渠成了。以小組為單位,教師結合課程進度設定主題,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課本和課外知識給別的小組出題,在互問互答的活動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由于有競爭的因素,學生們都積極準備和參與其中,自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 鼓勵學生觀察思考和創作
在學習第十九課《小動物過冬》時,模仿課文中小燕子和小蜜蜂的對話形式,選擇身邊的兩種不同小動物,寫一篇它們過冬的故事。要想完成這個作業,學生必須知道自己選的小動物如何過冬。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詢問身邊的人得到答案。鼓勵學生問身邊的家人,并把寫成的作業先念給他們聽,獲得家長的反饋。通過這種方式讓家長參與到教學中來。課堂上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并講述自己的素材來源,交流關于小動物過冬的知識。鼓勵學生提出更多問題,發現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后的科學常識。不僅讓學生更善于觀察思考,更開拓了科學的視野,對學生智力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 結束語
通過個性化作業設置,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充分發揮了自已的特長,獲得了成就感。學生們的個性和特點得到了尊重和發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個體的創造力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麗敏.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的思考與實踐[J].學苑教育,2017(18):13.
[2]徐懷芹.設計語文個性化作業發揮多樣化功能研究[J].成才之路,2016(10):42.
作者簡介: 張慧,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銅山區大彭鎮馬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