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勇 涂根鳳
摘 要: 隨著初中數學考試內容的改革,促使初中數學教師積極完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手段及內容,創新教育思路,達到以學生的特性教育為主的教學效果。在傳統板書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運用越來越多的教學方式來完善課堂教學。本文結合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慕課存在的優勢和必要性,深入探討慕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慕課;初中;數學;研究
一、 背景
慕課是結合當前時代下初中教學改革模式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慕課區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最大的地方在于,借助了多媒體技術,讓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知識的呈現變得迅速,知識的分享變得便捷,知識的講解變得更加細化;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發生轉變,由傳統的死記硬背轉向積極的思考。慕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載體,充分引入了時代元素,為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效而又生動的畫面。慕課把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內容全部展現,在知識的儲存上更加大,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傳統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目標更加具體化,教學方式更加形象生動。
二、 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通過一項調查問卷得出的數據,58.3%的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是從來沒有使用過慕課教學,24.7%的初中數學教師偶爾使用慕課教學模式,剩下的包括會使用慕課教學及其他情況。從數據的分析來看,慕課的普及還不夠。另外,針對學習的一項調查顯示,87.3%的初中生對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非常厭倦,同時表示能夠較快的接受新的解學方法。
從調查可以知道,初中數學教學效果有待提高,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潮流,借助新科技新技術,創造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來迎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初中數學教師也要按照學生的需要,對課堂的教授方式做一些相應的改變。從而使得教學目標更加具體化、教學的重點難點更加突出、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更加新穎、課堂氛圍更加生動有趣。通過調查研究,綜合分析慕課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積極效果。
三、 慕課的具體效果
(一) 激發課堂活力,變抽象為具體
眾所周知,慕課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把課堂之外的內容呈現在課堂當中,用海量的知識庫填充課堂的每一個步驟,同時利用技術手段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跟傳統課堂相比較,慕課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呈現在屏幕上,便捷高效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重點難點更加鮮明突出,學生能夠比較直觀的了解一些不太容易搞懂的知識點。尤其是涉及立體幾何和函數的時候,慕課在知識的呈現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從視覺效果入手,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活力。
(二) 突出重點難點,促進自主學習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是教學的一個死角,學生由于視覺效果的影響會擾亂注意力的集中,因此慕課在展現重點難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輕而易舉地明白知識結構和框架。學生知識點的消化需要時間和過程,慕課可以凸顯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課件的引導下開展自主學習研究,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例如,在數列解題當中,很多同學對公式的記憶發難,經常搞混,但是在慕課教學中,難點的呈現讓學生對知識的影響加深,同時又在屏幕的引導下一步一步熟練解題步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 深化學習目標,加強生生互動
相對于傳統教學,初中數學教師要花費巨大的精力來板書,有些學生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對于剛講過的知識點容易忘記,要把先前的知識呈現出來又是一道難題,重復教學浪費很大的精力。慕課中對于出現這樣的問題處理方式非常便捷,只要回放即可,這樣既照顧了學習成績差或者思維敏捷度較差同學,又縮減了教師教學中的無用功,提高了課堂效率,在有限的教學實踐中開展更多的教學活動。由于教學空間不受到較大的限制,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初中數學教師可以積極融入學生的小組討論中,參與其中并做一些相應的指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會慢慢漲起來。
(四) 鞏固教學效果,強化分層學習
數學的學習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尤其是在面臨考試或者測驗的時候,知識的呈現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慕課有利于初中教學課堂效果的鞏固,學生可以通過課件,了解每次課的重點難點,在課外作業中逐漸鞏固不牢固的知識點,慕課教學模式是學生復習的有效措施。
四、 總結
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促使了慕課的發展,而慕課的普及又讓初中數學教師深受其益,對于初中數學教師教學手段的革新,教學內容多元化的呈現,教學自主性的激發有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氛圍的營造和課堂活力的激發上綜合探究了慕課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為初中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邵征鋒.基于“大系統、慕課程”新理念下的自適應性初中數學課程建設[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楊先棟.淺析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
作者簡介:
熊春勇,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森林公園學校;
涂根鳳,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蔣巷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