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對人才的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探究通過STEAM教育整合學科資源創設學習模式,以促進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好培養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STEAM教育;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一、 STEAM教育
STEAM教育是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五個學科的融合教育,源于STEM教育,后來經美國學者Yakman提議,將藝術納入工程教育中,發展成為如今的STEAM教育。STEAM是一種跨學科融合的綜合素質教育,鼓勵學生跨學科、跨領域學習,以促進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而我國有關STEAM教育的發展始于2008年,即陳超發表的《美國的世界一流大學戰略與啟示》。從2008年到2010年屬于在國內的創立階段;2011年到2013年是發展階段;2014年到2015年是飛速發展的階段。
二、 核心素養
在2016年9月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信息技術學科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含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感四個方面。在現今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課堂教學方式基本還是以講授為主,教學內容主要依托于教材,與日常生活聯系不夠緊密,導致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存在困難。
STEAM教育通過跨學科進行資源的整合,打破學科的壁壘,以一種綜合性的思維和方法來解決問題,這種教學理念為小學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培養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向和教學模式。以STEAM教育理念作為導向,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對現有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突破現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局限,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STEAM教育也被作為當前教育培養學生技能以及核心素養的“療效藥”。
三、 融合STEAM教育理論對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一) 對信息意識素養的培養。信息意識是指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并不敏感,信息意識相對薄弱。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多是來自于課堂,教材內容重知識點,輕與實際生活結合。鑒于信息技術課堂和教材相對封閉性,導致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有一定的阻礙。結合STEAM教育理論,在課堂上以實際生活的場景或者問題來導入,如在廣州市信息技術教材第三冊第15課《趣味籃球賽》中,以學校開展的班級籃球賽作為情景引入,以班內同學作為角色,來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與任務。學生通過編寫程序來解決現實情景中的問題,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再者,學生在做“美麗的海底世界”任務時,教師通過預先布置學習任務,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或者實地參觀海洋館等方式來了解海洋生物,還可以自行繪制“海洋生物”的角色和背景,構建自己心目中的海底世界。通過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促進學生信息意識素養的培養。
(二) 對計算思維素養的培養。計算思維是指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維活動。計算思維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比如我們去買東西,會預算費用;去某個目的地,會選擇出行方式和路線;這些都屬于計算思維的一種。計算思維對我們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計算思維的形成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累。結合STEAM教育理論,要培養較好的計算思維,筆者認為要以任務為驅動,采用項目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用工程的思想去完成學習任務,以促進計算思維素養的培養。如在Scratch中畫筆指令的學習,學生完成繪制正方形項目后,繼續拋出繪制五邊形,六邊形甚至圓形的項目,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進行知識的遷移,改變繪制角度,實現繪制不同形狀圖案,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三) 對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的培養。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是指個體通過評估和選擇常見的數字化資源與工具,有效地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形成重新作品的能力。要培養這方面的素養,筆者認為最好是以綜合性的創造活動來開展,例如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用Scratch進行機器人編程,實現機器人按照指定路線行走。本項目就可以以編程技術為主導,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整合科學、工程、數學和藝術學科的資源和內容進行學習。布置任務后,教師并不進行過多的講解,具體怎樣做,完全由學生自主開展,教師進行過程性的指導。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小組合作等各種形式來完成,以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學習和創新素養。
(四) 對信息社會責任感素養的培養。信息社會責任是指在信息社會中,個體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社會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課堂或者生活上要有意識地進行信息社會責任感的滲透。例如,在教學案例或者任務的選擇上,可以結合學校活動、傳統文化或者日常行為規范道德等方面,與社會責任感進行融合,如“養成好習慣”“學雷鋒”等主題活動。再者,結合STEAM教育理論,融合各學科特點,滲透信息社會責任內容,建立多學科整合的評價體系,采用學生自評和互評的評價方式。學生對自己作品進行演示和講解,對同學的作品進行點評。學生既是作品創作者也是點評者,讓學生在不同角度去感知作品。作為點評者,可以看到創作者的創造意圖、涵蓋的人文信息等方面,教師再從中加強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
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將STEAM教育理論融合到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課堂里,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創意、鍛煉思維、提升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好地為新時代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
參考文獻:
[1]梁小帆,趙冬梅,陳龍.STEM教育國內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綜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09):8-11.
[2]樊麗娟.淺談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6(08):10.
[3]林靜.STEAM教育如何對接核心素養[N].中國教育報,2017-01-04(009).
作者簡介:
賴楊志,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越秀區中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