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網絡科技的發展,新媒體對人們的影響日益顯著,尤其是對大學生的影響最為深刻。大學生成長于這個網絡科技的時代,被時代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對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顯性教育為主導,新媒體的出現使其面臨重大挑戰。所以,應該依托新媒體,把它的隱性教育功能發揮出來,對高校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是相對于電視、廣播等媒體而言的一種新的媒體形式,是基于網絡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媒體形態,主要是QQ、微信、微博等應用,它們具有高度的交互性能,實現信息的交流和展示,十分契合人們的碎片化需求。現如今,新媒體已被大學生廣泛應用,方便的網絡溝通已使大學生離不開新媒體,而傳統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少。正是由于新媒體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利用新媒體加強對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創造多元化人格的同時,確保學生樹立健康的、適應這個時代的人生態度和道德情操。
一、 新媒體視域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視域下隱性教育不僅帶來了教育方面的革新,也給當前教師帶來了三個方面的挑戰。
(一) 網絡與現實造成學生有心理落差
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有較大不同,學生了解完網絡環境后,容易對現實環境有心理落差感。新媒體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虛擬性,通過網絡模擬現實,學生在了解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依賴心理,這種現實與網絡的交錯容易給大學生的思想帶來沖擊,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比較枯燥,而通過互聯網,借助微博、微信、影視等新媒體內容容易對學生行為產生影響,很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同時,在網絡世界中,學生與每一個網民的身份處于平等的地位,了解的復雜信息過多,容易對生活產生挫敗感與差別感,使心理扭曲,思想偏激。
(二) 互聯網冗雜繁亂的信息較多
新媒體不僅可以帶來有利的隱性資源,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對學生不利的劣質信息和垃圾信息。高校學生還沒有踏入社會,心智還不是很健全,容易被一些信息迷惑,從而產生惡劣的行為。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如此迅速,已經存在一些濫用新媒體進行網絡欺詐的行為,高校學生社會經驗非常少,對信息的辨識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蠱惑,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提升學生的辨識能力,這樣的思想教育才能落到實處,鑒于客觀條件,網絡的完善還尚待時日。
(三) 教師技術能力有限
當前教師還面臨如何適應新媒體帶來的教育方式的轉變的問題。現如今,高等教育已經基本普及,高校從各個地方招收學生,所以學生的素質差異較大,教師由于年齡的限制,接受新媒體的能力較差,教師對新媒體的了解很可能趕不上學生,對于新的傳播形式帶來的陌生感,教師可能很難接受。當前新環境下,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技術能力,而傳統的教育體系是限制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桎梏。
二、 新媒體視域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意義
(一) 完善符合學校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
從教學方式上來說,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漸應用新媒體,教學正在成為其輔助內容,而新媒體正在成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手段,網絡課堂的開設、QQ和微信等新媒體工具的運用使得信息交互變得十分方便,方便運用現有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模式也更加完善。教師應該及時提升自己的思想,轉換教師身份,以跟學生平等的態度參與到網絡群體媒介中,通過網絡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教育與學生展開共同探討,作為學生的朋友對學生進行引導。另外,學校可以建設符合自己學校特色的校園網站,讓學生對自我有認知,通過專業化新媒體隊伍的建設把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群體當中。
(二) 加強人文關懷保障,塑造軟性文化氛圍
傳統的顯性教育是大一統的教育,由于每一個學生思維方式不同、理解能力有差異,對于教師所傳達的價值觀,他們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育學生會產生差異化的效果。教師作為進行顯性教育的主體,所傳達的教育內容也是經過教師思考加工過的,很可能與學生的價值觀念不一致,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現不了教學目的。所以,新媒體視域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加強人文關懷保障,通過塑造軟性的文化氛圍,改變傳統的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實現教學目的。
(三) 新媒體擴大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
互聯網的信息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它們都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并且互聯網是學生最快地獲取信息的渠道,學生在通過互聯網進行社交和娛樂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本上課時間教授變為了可以全天24小時的學習,并且只要有網絡,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所接受的內容更新、更符合實際生活,這實現了高校政治教育融入社會生活實際當中。
三、 結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在當前已經是時代的趨勢。如何利用新媒體有利于學習的一面,進而改善高校思想教育的模式,確保高校學生不受劣質信息和垃圾信息的影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進行合作和探討,爭取構建出完善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徐軍紀.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運用網絡載體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3):56.
[2]蕭宇.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17(3):144+146.
作者簡介:
周皓翔,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