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朱瑩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是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壯大,加強技能訓練,促進校企合作,已經成為其辦學的共識。然而,我們的生源質量遠不如普通高校。只有在強化技能訓練的同時,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才能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服務地方經濟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必要補充。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類型,決定了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有其自身的特點,社會服務的定位有別于普通高校,它以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宗旨。高職院校畢業生踏入社會就業,不僅可以實現自身價值,而且可以有力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在現有的學時數里,許多學院壓縮人文學科教學,充實實習實訓時間,注重技能訓練,忽略人文素質教育,這樣,導致了我們的學生掌握了技能技巧卻不能有效地服務于地方經濟,8月高高興興上班,9、10月灰心喪氣待業,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貪圖享受,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二,受不了約束,缺乏良好的行為規范;第三,不能與同事和睦相處,缺乏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因此,我們認為,只有在強化技能訓練的同時,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才能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職業院校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養成,是無可置疑的。但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育人”,在于培養人的基本素質。培養的是既能以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立足于社會,同時又能以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清醒的洞察力,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新型人才。因此,教育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向往追求、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情趣、行為習慣等的培養,都是教育的最基本內容。
為此,教育部對高職高專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內容和任課教師都有明確的要求,目的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主渠道,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然而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晶,它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因此,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僅僅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灌輸是不夠的,還要靠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滋養。因此各類文化課的開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中,我們應以人文素質教育為一個支點,教會學生們從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中吸取營養,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美,什么樣的人才是高尚的人,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從而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
良好的行為規范是文明的標志。真誠的態度、規范的行為、優雅禮儀、嚴格的時間觀念等,不僅涉及到學生在校日常生活、學習,交往中最基本的言行舉止,也涉及到學生在社會、家庭中的行為。
因此,進行嚴格的行為規范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又一重要內容。我們首先得從遵守校規校紀入手,這是規范高職生行為和道德的標準,也是建立良好校風,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環境的重要一環。每年新生入學后,學院就應組織學習有關規章制度,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明確遵守校規校紀的重要性、必要性,知道如何明確標準,規范自己的言行,通過各種有效的訓練(包括軍訓),使學生做到有禮貌,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友愛,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同時,要不斷強化這些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使之伴隨著學生們成長,并內化為高雅的人文素質,成為未來工作崗位上精神文明的實踐者和領跑者,服務地方經濟。
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我們的高職生面臨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社交空前活躍,人際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我們的學生畢業后要進入人才(或勞務)市場,尋求發展的機會,參與社會競爭,除了個人必備的德、才、能等因素外,口才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怎樣讓市場在了解你之前先接納你,并在接納你之后迅速重視你,此過程中,人的口才表現往往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少事例證明,一些性格開朗,善于談吐,公關能力出色的學生踏入社會后能很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反之,往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束手無策,陷于被動的境地。因此,我們的高職生不僅要能動手做,還要能開口說。為此,我們要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說”,這是練好口才的前提;另外要讓他們有話可說(需要廣泛的知識面),這是練好口才的基礎;再次是要善于說話,注意什么場合說什么話,注重語言的得體,這是練好口才的關鍵。最后,除了能說,我們還要求學生會聽,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感同身受對方的情感,設身處地看待人和事。而做好這些,就需要我們進行全面系統的聽說訓練和溝通技巧訓練,只有這樣,我們的畢業生才能迅速融入新的環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總之,高職院校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識優勢,是現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是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的依靠對象。培養高素質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因此,我們只有在強化技能訓練的同時,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才能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楊英法.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途徑淺探[J].高職高專網.
[2]共青團長春中醫藥大學委員會.中醫藥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狀況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