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鳳 肖佳
一、現狀分析
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主動講授的原理概念內容,在此情況下,學生無需動手,僅僅“聽課”,屬于被動接收信息,教師的教學工具一般為計算機和多媒體課件;另一種是教師演示操作過程,這種情況下,學生與教師互動,跟隨教師的演示同時進行操作。這兩種教學方式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它們屬于現場教學,授課地點受限制,只能在教室進行,使用的教學工具有計算機、投影儀、黑板或電子白板等,對網絡要求較低;從時間上來說,它們屬于實時性教學,不可重現。同時,單次課程包含多個知識點,知識點針對性差。
微課(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
近年來,微課資源網站不斷涌現,并取得新進展。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以其“短小精悍”“碎片化”的特點,成為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重點和研究熱點。
目前基于微課的實驗教學方式有幾種。第一種,錄制教學視頻。教師把上課的實際視頻保留并放在網絡上,根據教學進度設置測試和課后作業,并設置反饋機制。第二種,創建在線學習平臺,提供教學視頻和學習資源。這種學習平臺又分為基于移動端的應用和基于web的網頁應用,平臺上提供視頻觀看、在線測試等功能。第三種,創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習平臺,形成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平臺上完成出勤、導讀、主題學習,以及課后反饋。
二、弊端與改進措施
在將微課引入實驗教學中時,必須考慮實驗課程的要求,結合微課的特點來完成教學改革,切忌盲目借鑒。高校中開設的實驗課,一般要求具有實踐動手能力,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實操能力的提升,關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過程,微課主要圍繞某個知識點而開展教與學活動。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
結合實驗課的需求和微課的特點,我們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首先,錄制視頻不能照搬課堂的教學視頻。有研究表明,一般人的注意力持續性集中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所以我們的課堂一般為40~50分鐘。同時,傳統教學一般按照課堂時間來劃分課程內容,這樣會剝離知識點,沒有針對性。因此,視頻不能照搬課堂教學,我們應該以知識點為單位,重新劃分課程內容,針對每一個知識點制作微視頻。
其次,應該形成主題式的知識點單元。當前微課平臺多拆分開視頻集、習題集、作業集等,這樣其實還是傳統教學的模式,不能體現微課的特點。微課要求短小精悍,所以教師要面向每個知識點,構建導讀、學習任務等教學資源。
最后,針對實驗課的微課設計應以實際操作為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有不可再現性,而實驗課程中的內容涉及較多的參數與步驟,因此,微課的設計應以實操為主,讓學生在課前課后都可以多次重現實驗內容,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實驗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實驗教學的改革在整個教學改革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以其“短小精悍”“碎片化”的特點,成為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重點和研究熱點。綜合以上方式方法,將微課與教學結合在一起,在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復習各個環節提升教學效果,可以達到多重交互的教學效果,而不是讓微課喧賓奪主,成為教學的主體。隨著互聯網的強大以及碎片化學習的浪潮,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張一川,錢揚義.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13(6):26-33.
[2]盧行偉,李 慶,田茂毅.基于微課特點的大學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1):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