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受到資助的同時,應當心懷感恩之情,自強不息,樂觀積極、勇于擔當。部分高校學生缺失感恩知恩報恩之心,在資助工作過程中,應當將感恩教育貫穿其中,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教育方法創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教育,具體做法是在貧困生資助工作初期開展感恩教育,在貧困生資助過程中開展感恩教育,貧困生資助結果確定后開展感恩教育。
關鍵詞:高職院校;資助;感恩教育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招生規模逐漸擴大。在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江蘇省的高職院校基本形成了獎、助、貸、勤、免五位一體的高職學生資助模式,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享受到國家、社會、學校的各項資助政策,在經濟和物質上給了他們不同程度的幫扶。
中國自古就有“知恩不報非君子”“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喝水不忘挖井人”等說法,感恩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受到資助的同時,應當心懷感恩之情,更加努力學習,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努力表現和發揮自身的價值,為學校增添光彩榮譽。但是有部分學生缺乏感恩意識,認為學校給予資助是理所應當,更沒有感恩的實踐行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從家庭原因來看,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為一身,有的家庭勞動力要么務農要么務工,非常忙碌地在外地賺錢,給予子女精神上的感恩教育甚少,再加上中國式父母只有索取不求回報的特性,導致現在大部分學生覺得自己所得的都是理所應該的,更不會有感恩回饋行動。從學校原因來看,高職院校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專科課程的學習,德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缺乏德育第二課堂。再加上學校資助工作以貧困生的物質資助為主,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和精神關懷教育。在平時的學生工作中、各類評獎評優都是以成績為主,這就導致學生只注重自身學習成績,不重視自身素質的培養,導致了貧困生缺乏感恩意識;從社會原因來看,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身處高校校園的大學生未能獨善其身,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沖擊和影響。部分高校學生在“金錢萬能”“權力至上”等消極思想的影響下,愛慕虛榮、貪圖享受、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人際關系冷漠、缺失感恩知恩報恩之心。
筆者作為負責資助工作的輔導員,所在的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學生資助工作,資助工作貫穿全學年,筆者認為,在資助工作過程中,應當將感恩教育貫穿其中,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教育方法創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教育。
一、 在貧困生資助工作初期開展感恩教育
高職院校資助工作開展初期主要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認定工作是整個資助工作的基礎,遞交家庭貧困證明的學生必須通過認定其貧困程度來決定其資助金額。高職院校資助認定程序是由每個班級組織不少于本班人數30%的認定評議小組,班主任作為組長,小組成員由班委、黨員代表、普通學生組成。評議小組召開評議會議,通過對認定學生統籌考慮其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員情況學生日常消費行為等情況,對照認定標準認真進行評議。高中院校貧困生民主認定基本在每年開學后一兩個月完成,這段時間正是對貧困生開展感恩教育的最佳時間,可以將感恩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中,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開展資助政策講解及資助感恩教育講座,在講解感恩教育部分,可以提供典型供學生學習,如可以邀請優秀學長學姐貧困生講述在校期間如何通過參加實踐活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邀請優秀畢業生貧困生代表講述自己在工作中如何積極進取努力上進,為校爭光,回報社會。這不僅能使新生貧困生了解學校的各項資助政策,更能讓學生在還未申請到助學金時就能意識到感恩回饋的重要性,并明確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思想等各方面要達到的目標。
二、 在貧困生資助過程中開展感恩教育
除了資助認定過程中開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還可以在資助過程中開展。在助學金評選過程中開展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感恩情懷。如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系列主題班會活動,如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可開展感恩父母等系列主題班會;教師節時開展感恩老師主題班會;五四青年節可開展感恩自己主題班會。除了主題班會外,還可以開展感恩主題手抄報比賽、PPT比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鍛煉其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學生的感恩意識。在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評審過程中,助學金名額的分配中,我們必須把是否有感恩行動如是否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社會實踐成績等作為評審導向,在助學金分配數額不夠的情況下,有感恩意識的學生優先享受助學金。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明白只有心存感恩的貧困生才應該獲得資助,這是感恩教育得以開展的基礎。
三、 在貧困生資助結果確定后開展感恩教育
對已經獲得資助的高職院校貧困生進行感恩再教育十分必要。在助學金和資助物品發放時期,可以召開貧困生感恩教育座談會,畢業前開展“誠信還貸,學會感恩”講座,提醒助學貸款學生按時歸還助學貸款,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營造感恩氛圍。高校貧困生不僅物質貧困,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自卑心理,性格內向,不善于表現自己,也不敢于表現自己。有些貧困生受資助后想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但由于性格內心和自卑心理,導致不敢參加,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我們應該在資助結果確認后再次廣泛宣傳感恩的意義,同時加強貧困學生心理建設。只有化解貧困生的自卑心理,感恩教育才能取得真正實效。
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重點不僅是在經濟物質上讓學生脫貧,更要讓學生在心理上脫貧。學校將感恩教育滲入到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必須建立資助育人的長效工作機制,幫助貧困大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和陽光向上的人生態度,健全回報社會的感恩意識,增強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張陽.高校資助體系下的貧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2),第131頁.
[2]陳晨.芻議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第118頁.
[3]顏佳.論高職院校輔導員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的作用[J].科教導刊,2014(11),第213頁.
作者簡介:
顏佳,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