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對黔南州三都水族地區進行體育課程現狀調查,以三都水族地區中學為調查對象,分析三都水族地區中學體育教師教育價值取向問題,并結合當下黔南州的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對三都水族地區中學體育教師應當如何樹立、利用教育價值取向,以促進黔南水族地區教育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三都縣;中學;體育教學;課程;價值取向
一、 前言
三都位于黔南地區,是全國唯一一個水族聚居地,全縣共有兩所高級中學。借此,本論就以“三都高級中學”和“三都民族中學”為調查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探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中學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問題,結合大數據的時代背景提出可參考性建議。
二、 研究方法
(一)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與內容,主要通過檢索CNKI搜集有關三都中學體育發展現狀的文獻資料。
(二) 訪談法
根據研究目的與內容,通過與“三都民族中學”“三都高級中學”部分體育教師、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獲取相關信息。
三、 研究結果與分析
教育價值取向的分析與討論:
(一) 體育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
體育觀是個人或社會對體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這種價值和意義正是決定了體育的發展方向。從這個角度來看,體育價值觀的核心就在于體育的價值取向。一個人的體育價值觀與自身的生活方式和體育目標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對體育總體價值的認識主要體現在“重視體育”和“輕視體育”這種觀念上。關于體育的價值觀當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價值取向類型:禁欲主義體育價值取向、快樂主義體育價值取向、重視身體發展與人格形成體育價值取向、勝利主義體育價值取向、重視社會價值體育價值取向、游戲主義體育價值取向等。不同的價值取向反映了不同個體或是社會的體育價值觀。日本體育課程改革,提倡“快樂體育”,通過娛樂和游戲讓學生得到體育滿足,從而消除學生精神上的緊張感,實現體育育人的價值。日本“快樂體育”實則是一種快樂主義體育價值取向的反映。
(二) 三都地區中學體育教育價值取向分析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學校領導的體育意識和觀念越來越濃厚,學校的體育設施較經費的投入和師資力量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和進步,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烈,漸漸在逐步形成“我要學”的發展趨勢,這為“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三都水族地區中學體育教師的價值取向分為兩種,一是將體育作為手段來實現體育之外的目的——手段論,對待學生身心發展和運動手段的問題上,均把學科本身作為重點,更主要的是訓練學生掌握統一的、規范的運動技能。在對待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和實現社會發展的問題上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實現和滿足社會的需要。該類價值取向的體育教師嚴重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學生學習結構的可行性,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個性發展和身心協調發展的需要。調查發現三都地區中學仍有不少體育教師采用傳統的三段論教學模式。部分體育教師在教授100米跑的項目時,注重糾正學生不規范的起跑動作、快速擺臂動作等,并且反復練習、糾正。過分注重對統一運動技能的規范性,即使學生學會了100米跑的運動規范,但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會成為運動員,在中學體育課程中要更多的是讓學生在運動中享受快樂,而不是枯燥乏味地反反復復地練習,中學的100米跑仲,主要的是讓學生喜歡上跑步、喜歡上運動帶來的速度感,從而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意識,培養學生運動的興趣。這種以手段培養運動技能為目的的體育教育價值取向是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的。二是將運動自身和從事運動的人的發展作為價值取向為目的論。目的論的價值取向和的重點是運動和運動的人。強調的是主體要積極參與到運動中來,參與到體育實踐活動中,強調個體身心協調發展,重視將個體的需求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結合。經調查發現三都水族地區中學有部分體育教師偏向目的論的體育教育價值取向。接納新課改,堅持以“健康第一”為教育宗旨,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以多種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目標,例如采用音樂進課堂、課課練等教學方式。給學生創設一種積極的、輕松的課堂氛圍。這種目的論的體育教育價值取向迎合了當下課改的新要求,更加有助于各種課程模式的開發,推動課程改革的進程。
四、 結束語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校領導的體育觀念越來越濃厚,體育設施經費的投入和師資力量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學生體育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烈,逐步形成“我要學”的發展趨勢,這對“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針對三都地區中學體育課程現狀,還應當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中學體育教育應回歸現實生活,實現體育課堂真實生活的情境化轉換。其次,更加重視學科本身的價值、人文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民族體育文化保護意識,在少數民族地區更加注重民族傳統體育進課堂,傳承體育文化,盡可能選擇以武術為代表的傳統體育文化內容,借此打造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特色課程。最后,充分抓住大數據帶來的機遇,開設民族體育微課程,逐步實現網絡選課,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造民族地區精品校本課程。除此之外,中學體育教育應當積極轉變體育教育價值取向,從原來的手段論,注重傳授運動技能價值取向中跳出,緊跟素質教育的步伐,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嚴格貫徹新課改目標要求,大力推行體育課程改革,建立體育新課改實施小組,組織體育教師參與新課改推行培訓課程。其次,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樹立“以人為本”教育宗旨不變,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貫徹始終。再則,更加注重體育教育的人性化,以健康的體魄為基礎、以健康的心態為重點,培養學生的多元智力、激發學生的潛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注學生運動發展的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敢于打破墨守成規的三段式教學,更加重視體育學科本身的價值、人文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最后,民族地區學校應盡可能地實現學校創收能力的最大化,在現有的水平上應改造現有條件,改造體育器材,一材多用,體育教師帶領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簡易器材等。充分發揮全校師生的能動性,充分關注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賴天德.基礎教育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學校體育,2009.
[2]曹艷杰,胡安柱.基礎體育課程改革價值取向研究的社會學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5(08).
作者簡介:
林玉蓉,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