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逸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徽商職業學院基礎部 安徽·合肥 231201)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必然會成為新型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幾乎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跨文化交際的影響,跨文化交際最終也會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交、出行、購物等。全球化的環境使得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封閉時代成為過往,繼而產生的是越來越多不同種族、國籍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著或直接或間接的交流。眾所周知,跨文化交際能否順暢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際參與者是否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如何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暢進行是新型人力資本理念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的發展反過來會影響全球一體化進程。積極參與21世紀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必備的三要素是語言能力、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此三要素使得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需要強化外語教育。因此,探索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模式正日益成為學界研究的最主要的領域之一。大學外語教學由于承擔著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使命,有望成為跨文化教育最強大的平臺。因此,大學外語教學應在努力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技能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特別是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但過去因受其教學理念、教學資源、師資等條件的影響,高校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涉及尚淺,僅僅停留在給學生介紹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層面。本文作者以“多元文化”、“跨文化”和“教學方式”為主題詞對近10年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相關的學術期刊、重要會議論文、優秀碩士、博士論文和國內知名大學圖書館的館藏進行檢索,經過層層篩選,最后獲得84篇學術論文和33部專著。檢索結果如下:籠統的有關跨文化與外語教學的論文為65篇,所占比例為77.38%,專著有25部,所占比例為75.76%;涉及跨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論文有12篇,專著為8部,所占比例分別為:14.29%和24.24%;關于跨文化與高職英語教學的論文有7篇,沒有相關著作,所占比例分別是8.33%和0.這些論文和論著按學科類別分,外國語言文學類論文占論文總數的80%以上。此數據說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外語界。然而,從論文的題目和內容來看,一般性討論較多,涉及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論文較少。因此,改革大學外語課程教學,樹立跨文化教學觀念,培養學生靈活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和對待不同文化的寬容性在近階段的研究中尤顯重要。
“滲透式策略”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自然的、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模式。本研究在對問卷調查數據和模擬實驗結果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探索和建立一個高校大學外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與實踐以及教材的選擇和使用以及和策略訓練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并通過“滲透式策略培養”的實驗來驗證這一模式的有效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中心環節是大學外語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融入其中是本研究的關鍵。跨文化交際能力本身的復雜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培養這種能力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論題。Byram在1995年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四要素,即:(1)知識(包括書本知識和親身經歷獲得的知識);(2)做事的能力;(3)個人的態度與價值觀;(4)學習的能力。在此之后,美國學者提出了知識、動機(態度、情感)和行動(技能、能力)。但在這眾多的反映其構成要素及關系的模式中,最具影響力的跨文化能力的結構模式是:動機、知識和技能模式;評估等級模式;語言、語用和行為能力模式;國際意識、文化調適、知識和交際實踐共同構成的框架模式。這4種結構模式的研究完善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提高了人們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識。然而,理論成分多,實踐成分少是這4種結構模式的欠缺之處,因此,他們也只是解決了“是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但“為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卻沒有真正得以解決,而后者恰恰是大學外語課堂教學所關注的焦點。筆者從課堂教學時間分配、語言與文化教學用時分配、外語課堂文化教學方式三個方面制作了相關問卷和實施了相關模擬實驗。問卷的發放對象是省內10所高校的學生和英語教師,共發放了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135份。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理論與實踐脫節、文化教學不被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欠缺全面性等問題是目前大學外語課堂教學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欠缺。筆者將事先制定的“大學外語教師問卷調查表”發放到5所本科院校和5所專科院校,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中關于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的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同時通過SPASS軟件分析后發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大學外語課堂上頗受重視,40%以上的大學外語教師在課堂上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其方式主要有兩種:一、課堂講授的方式方面即在大學外語課堂教學中融入文化背景知識和中西文化比較;二、通過以任務導向的各種模擬項目活動的開展,如要求學生完成外賓接待、商務會議和食宿安排等任務、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和發現跨文化交際中會碰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等。
對“大學外語課堂教學時間分配表”的調查顯示(T代表教師,S代表學生),大學外語課堂上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形式較多,大多數時候還是教師居于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其詳細數據見表1.

表1.課堂教學時間分配
對“大學外語課堂教學中語言和文化教學的用時分配”的調查顯示,大學外語課堂上語言教學仍占據著主體地位,文化教學的地位略微有所提高,詳細數據見表2。

表2.語言與文化教學用時分配
研究者通過滲透式策略實驗發現在大學外語教學課堂上廣受歡迎的文化教學方式主要有5種,分別為: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自己的跨文化知識,分享自己的國外進修以及旅游的經歷和體驗;請有出國經歷的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國外見聞和經歷;用音/視頻、網絡資料等進行文化教學;邀請國外人士參與課堂教學以及組織學生模擬國外真實語境進行角色扮演,具體實驗數據見表3。

表3.外語課堂文化教學方式
研究者基于對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以上問卷調查及實驗數據的汲取和分析,對高校大學外語課堂教學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具體如下:首先,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具有全面性,由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幾乎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滲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要注重外語課堂上真實語境的創設,要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獲取跨文化交際知識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后,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顯然,真實的跨文化交際都發生在社會環境之中而不僅僅是在大學外語課堂上的情景創設和體驗,因此,對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體驗文化、獲取跨文化交際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場所應延伸到課堂之外。高校師生的問卷調查和滲透式策略實驗的結果都一致表明: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外語課堂之外的體驗活動與實踐更具有實際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社交功能是語言的核心,語言學習首要滿足的是社交需要,社交活動的發生都是在真實環境之中,而不僅限于課堂之內;2、外語的、交際的、互動的文化體驗是語言文化學習的一部分,也是學生獲取能力和知識的重要途徑;3、外語課外活動與實踐有助于語言能力的實踐和發展,反之,語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外語課外活動與體驗;4、教室之外的第二課堂同外語課堂一樣,不僅是鍛煉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場所,更是學生獲取跨文化知識的場所;5、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自信心的增強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都離不開課外交際活動的開展,其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大學外語教師應該提高自身中西文化涵養,指導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實踐體驗過程中獲取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并能理智、科學地看待一些文化事件,教師也可以在課外體驗過程中適時地向學生傳授有關宗教思想、哲學理念、思維方式等。總之,任何學科的教學和課外體驗都應遵循生活化和現實化原則,即應聯系現實、表達生活、學以致用。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促使了語言和文化的不斷變革和發展,也促使大學外語教師要緊密結合生活和現實,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教師也可以借助現代科技的發展來開展外語課外活動,學生可以利用媒介與網絡進行跨文化學習與實踐。現代的人們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的有效途徑很多,既有傳統的方式,如:外語雜志、小說、廣播等,更有現代的方式如:E-BOOK,網絡、電影等。越來越多的學生也借助這些途徑進行跨文化的學習與實踐。學校可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外語言文化活動,如外語角、外文歌曲比賽、外語口語比賽、外語經典劇目展演、外國電影播放等活動,以幫助學生儲備跨文化交際知識,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取打好基礎。除此之外,學校可定期邀請外教或者其他外籍人士作中外文化講座,開展校園文化周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地道的語言交流中,感受異國文化,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后,學校可通過校企合作給學生提供更多涉外實踐的機會,如在外貿企業、涉外旅游機構、涉外酒店、中外合資企業等機構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向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實踐和實習的平臺,讓他們在此平臺上實踐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不言而喻,大學外語教材是大學外語課程教學的有形核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同時也充當著學生和教師開展教學互動的媒介,更是課外語言和文化實踐的基礎,因此,高校外語教材的選擇在考慮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材的使用環境之后,還要考慮到教材使用者的需求。“高校外語教師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教師使用課本和其他教學材料如通過網絡獲取的音/視頻和其他紙質材料來進行課堂教學,但課本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大約75%的大學外語教師對于目前教材中的文化部分的內容表示基本滿意,15%的教師表示不滿意。在“高校學生問卷調查”中,學生對目前使用的大學外語教材感到滿意的極少,不足三分之一的學生感到“滿意”,約五分之一的學生覺得“不滿意”。他們提出:部分教材過于陳舊,已經跟不上社會對現代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的要求;希望教材內容更貼近生活、貼近現實、更加的體現職業化的趨勢;希望英語教材更具實用性,要注重語言學習和專業學習之間的銜接。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教學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語教材作為外語教學的主要載體,其選擇應考慮以下因素:1、應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2、能夠潛移默化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3、有益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必然會成為新型人力資本的一個衡量指標。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將列入高校大學外語教學的目標之一。而高校問卷調查和實驗都表明“滲透式”是一種適用于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模式。此模式必須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實踐以及外語教材的選擇與使用等方面潛移默化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