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摘 要:
近年來,伴隨數字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以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大行其道,社會進入“全民攝影”“全民新聞”的時代。大眾隨身攜帶的數碼設備已經可以滿足從攝影到及時發布的要求,這對于專業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造成不小的壓力,從業前景更具挑戰。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新聞攝影記者在新媒體時代中的從業現狀,分析新聞攝影記者的從業前景,并針對新媒體時代的新變化提出相應的應對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攝影;從業前景
一、 新媒體時代專業新聞攝影記者的從業現狀
1、新媒體大發展時代下新聞攝影的新情況背景
互聯網成為新聞攝影主陣地。新媒體本身具有傳播介質和載體多元化、傳播內容多樣化、傳播受眾和范圍廣泛三個特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所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到97.5%;與此同時,使用電視上網的網民比例也達到28.2%;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在這樣一個大趨勢下,手機上各類app平臺的新媒體漸漸成為網民了解、關注新聞的主要途徑,這些新媒體平臺也逐漸發展成為了最有潛力的媒體傳播途徑。
后“讀圖時代”大眾不單止是關注圖片的質量,更多關注圖片的時效性以及直接性。所謂“直接性”是一個新的概念,它表明了受眾希望更直接的觀察新聞事件現場,甚至直接實時參與到新聞事件發生的過程中來。突出“直接性”這個指標可以將公眾的目光和焦點充分聚合起來,其中新聞圖片僅是事實的表達和敘述,受眾可以通過新媒體發表觀察后的主張,大眾在新聞鏈里不再僅僅是接受引導,而是可獨立獲得訊息,并對新聞做出自我判斷并傳播。這些新的情況改變了原有傳統新聞攝影的操作模式,極大的提高了專業新聞攝影在確保一定質量的前提下產出和傳播新聞圖片的要求。
2、專業新聞攝影記者面臨“全民攝影”帶來的挑戰
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主要是被動傳播,媒體發什么受眾看什么,這已經很難被大眾接受。大眾不再滿足于僅看新聞,而是更樂意參與其中,目擊、感受、評論新聞現場。隨著數碼相機、手機等攝影相關的數字技術發展,以及微博、微信社交媒體的興起,新聞攝影開始全民時代。傳統新聞記者對于新聞影像的特權被徹底的打破,新聞攝影記者與普通大眾間的技術壁壘不再,故而記者的專業身份也越來越淡化,被社會大眾所忽視。
在實際采訪中,專業新聞攝影記者拍攝獨家新聞圖片變得十分艱難。在新聞現場,由大眾所拍攝的照片只要可以夠新夠快地傳播發布,其價值往往超過新聞記者后續拍攝的精美圖片。大眾所拍攝的圖片雖然大部分不經修飾,畫質和藝術感堪憂,但真實性更強,這與新聞的特征不謀而合。況且當下大眾對新聞閱讀的需求偏向于快餐化、碎片化,作為傳統新聞攝影記者來說需要花大量時間在現場精心拍攝、篩選發稿,自然在時效性和直接性上落后于隨拍隨傳的普通民眾。
3、專業新聞攝影媒體與記者面臨資金難題,支持資源短缺
專業的新聞攝影需要大量先進攝影設備以及發稿設備來支撐。這些設備昂貴,高強度使用后的維修保養、升級換代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轉型中的傳統媒體要留出大量的資源用于諸如人才引進、廣告公關推廣等。同時,為了發揮這些先進的設備的最大功用,需要讓記者接受更多培訓,例如近幾年在新聞攝影中最為流行且高效的無人機拍攝,除了無人機本身需要不菲的購買、維護費用,人員的培訓、取證以及獲取飛行許可、規劃飛行都是需要投入不小的資金作為支持。
另一方面,現在的趨勢是專業新聞攝影要能夠做長線、深入的攝影報道,以區別于大眾“全民新聞攝影”。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或專題都需要大量時間去完成,這種拍攝模式耗費的時間成本非常的高昂,和供職媒體所能給予的報酬相去甚遠,故“荷賽”、“華賽”等國際重要新聞攝影獎項均設立長期項目獎以鼓勵攝影記者。加上近幾年傳統媒體的資源逐步縮減,許多媒體首要就是開始削減專職攝影部門的資金。這種變化導致降低了新聞攝影記者及時抵達新聞現場的能力,甚至導致錯失最佳新聞圖片的拍攝時機。
4、專業新聞攝影記者大量流失,科班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新媒體的高速發展,讓傳統媒體面臨較大壓力,許多媒體面臨著廣告銳減、讀者受眾減少等問題。加之媒體行業競爭激烈,要求自身精簡人員降低用人成本。而大型專業圖片庫以及新媒體平臺所帶來的廉價優質新聞圖片來源導致許多媒體,特別是中小型媒體對于專職新聞攝影記者的需求變小。用人單位用人需求的減少,高校擴招的科班畢業生卻很多,加上新聞行業本身入行門檻較低,臨科班就業率不理想,整個新聞攝影行業也處于僧多粥少的狀態,恐讓一部分年輕人難以涉足這個行業。
一線記者隨著采訪的積累,見多識廣,通過對比深深的感到專業新聞攝影從業人員的收入薪資水平與工作量、工作挑戰性不匹配,在社會生活壓力的多重作用下,特別是處于青壯年骨干攝影記者,甚至一些擁有多年新聞攝影工作經驗的資深記者紛紛辭職或轉行,而學習新聞攝影專業的科班高校畢業生也都難以選擇這個行業,新生力量越發薄弱。
二、新媒體時代給專業新聞攝影記者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1、新聞圖片需求量大,時效性要求高,向深度化發展
在新媒體大發展的時代,由于網絡傳播更普遍且更廣泛,新聞圖片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新聞事件發生后的有限時間內,前文所述新媒體的特性導致新聞圖片使用重復率較高,圖片質量層次不齊。例如2014年馬航370失聯,在歷經四年的后續報道中,“找到飛機殘骸”等新聞圖片就只有那一兩張在傳播,重復嚴重。甚至一些境內外媒體為了奪取時效先機,采用其他飛行器殘骸的圖片充數,誤導讀者。
專業新聞攝影記者在工作中應該相應的調整工作模式,特別是重點解決拍攝和發稿速度提高的問題。拍攝中利用自身的經驗特長,在同樣的新聞環境中拍出比大眾更好、質量較高的新聞攝影圖片。
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越來越碎片化,但由于閱讀設備、新媒體平臺的進化導致受眾獲得新聞的便利性提高,受眾更容易長時間特定的關注某些新聞熱點,這就要求作為具有專業素養的新聞攝影工作者,不能夠僅著眼于新聞圖片的時效性以及緊急現場情況下的現場記錄,還要在“大眾記者”對特定新聞缺位淡忘時,做深圖片報道,繼續及時的提供相關系列化的照片,不斷的給編輯提供養料和素材制作新聞產品,唯有做深圖片,拍攝具有深刻思想的新聞攝影報道才能維護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大量刺激的第一手新聞現場圖片可能很快便會被大眾遺忘,逐漸被后來的深入報道所替代。只有對報道題材深入發掘拍攝,才能使新聞照片引起讀者的思考和持久關注。
2、新媒體時代新聞圖片發布渠道更加多樣化
現在,傳統媒體原有單調的新聞配圖模式早已不能滿足新媒體受眾的閱讀需求,隨著技術發展,新聞圖片的發布渠道也更加豐富。
一方面大型通訊社如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新華社等都建立了屬于自己的超大型圖片庫,Getty(蓋蒂)等專業圖片代理機構也成立了自身的多維新聞圖庫,這些圖庫提供新聞圖片給大量的社會媒體,其中就包含各種發布平臺的新媒體。媒體攝影記者應該在滿足時效性報道需求之余,加強圖片的編輯整理能力,利用這些超大型圖庫的銷售模式完成新聞攝影圖片的后續多次傳播和銷售。
另一方面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已注意到受眾的興趣轉向,改革制度加大投入,制作新聞攝影深度報道。例如《中國日報》、《新京報》、《中國青年報》等報紙的圖片專版都展現出了一定的高水平,許多圖片內涵豐富又具有故事性,獲得了受眾的青睞。許多大型的門戶網站,例如新浪、網易、百度等都開設了專門的圖片頻道。層出不窮的新聞APP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新聞圖片從以往的“配圖”成為“圖片專欄”甚至是新聞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主力信息。新聞圖片的技術傳播渠道出現了媒介融合的態勢,新聞圖片的傳播渠道由單一的紙媒轉變成紙質媒介、網絡媒介、廣播媒介、電視媒介等的結合。新聞攝影記者應該將自己的拍攝模式多樣化以適應這個新媒體多態融合。
三、結論
在新媒體時代中,專業新聞攝影記者應采取下列措施優化自身從業前景。
首先,要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強化自己的作品風格。在拍攝重大、突發事件時,發揮自身專業素養優勢,以良好的攝影基礎做保證,讓圖片有“看點”,抓住一切機會拍攝獨家的新聞圖片。
其次,結合新媒體發展,向全能型新聞攝影記者加速轉型。首先強調攝影記者首先是記者,之后才是攝影記者;作為一名記者要有專業的采訪能力,除了會拍照片以外,還要學會如何策劃采訪,寫好稿,深入發掘新聞點,拍攝完成后還要完成優秀攝影記者向優秀圖片編輯的轉向。為了適應新媒體的發展,還要學習如何拍攝視頻、如何剪輯、發布視頻,甚至擔負起網絡直播的重擔,成為視覺語言的多能發布手。
第三,要把握好新媒體時代圖片產業發展機遇,為自己創造更好的工作前景。結合上文中所提到的圖片庫,新聞攝影記者要努力的在同一報道中制作出能夠為多種媒體形式提供高質量的新聞攝影圖片產品。
[參考文獻]
[1]李培林.《科學界定“讀圖時代”》,傳媒觀察,2006 年第6 期
[2]卜新章.《現代新聞攝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79
[3]李西莉. 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征研究[J].編輯之友,2012 年第11 期
[4]任悅. 新聞攝影的未來[J]. 新聞與寫作,2007 年第7 期
[5]姚爭編. 新興媒體的傳播特性研究[M].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6]姜巖. 新媒體中的視頻影像表現與傳播研究[D]. 北京: 北京印刷學院,2009.
(作者單位:人民畫報社采訪中心,北京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