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玲
摘要:在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對小學科學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也應結合學科特點,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創造、創新,使得其本身獲取到更好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在這樣的導向下,教師也應完成好這一目標,將學科的本質和價值展現出來。基于此,本文將以此為話題,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對策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的展開發揮出借鑒價值。
關鍵詞:小學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前言:
在現階段的教育背景下,傳統教學中固有的思想和模式早已不再適應,積極地進行更新和創新是非常必要的。在這樣的形勢下,小學教師在科學教學的實際開展中,應該抓住學科特點,給予學生適當的空間,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認知等,使得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靈活狀態,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思維得到生成。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加強在此方面的重視,達到理想中的教育成效。
一、重視操作環節,培養學生思維
針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和動作之間的聯系是比較緊密的,也就是所謂的“心靈手巧”[1]。而針對于這一方面,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學生的智慧體現在手指尖上,手就仿佛是學生思維的一面鏡子,思維活動和手的活動是互相聯系的。”因此,針對于這一點,小學教師在科學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為了更好的促使學生思維的生成,就可以將操作環節作為入手點,促使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使得學生本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講解“生物與環境”的相關內容時,“生態瓶”的制作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個環節。因此,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好這一契機,引導學生進行制作,并使得學生在建造、設計、探討中活躍思維,開展相應的環境和生態的研究等,使得學生從學科學轉變成做科學,使得學生在這其中實現動手動腦,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二、引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思維
在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當中,倡導教師應該是課堂中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和學生處在平等的地位上[2]。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的展現自己的指導作用,不再是課堂中的主體,使得學生更好的展現主體作用。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在學習中能展現更多的積極性和熱情,對于學生思維的活躍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也應為學生預留空間,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實現對其思維的培養。
例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啟發誘導、設疑激思等,應該在一些關鍵的知識點上疏導、點撥,使得學生能排除思維障礙,使得學生針對一些難點、問題開展思考、探討等,并促使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使得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生動、活躍。在此模式下,能使得學生憑借自己獲取到新知,不斷的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自信心等,使得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加強。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思維
在科學教學中,要想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問題往往是源頭。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也應將問題作為學生思維發展的開端,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創新、創造等,使得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提升。
例如,在講解和“動物”相關的知識點時,在講解到“蠶”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在大屏幕上為學生播放一些“蠶”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而在視頻播放完畢之后,學生往往有非常多的問題想要發問,在這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預留空間,讓學生提問,讓知道答案的學生進行作答,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化。在這樣的模式下,能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實現對學生思維的鍛煉和培養。
四、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
在生活實際當中,往往蘊含著非常多創造、發明的東西,這些都是需要學生發現的[3]。因此,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巧妙的結合實際生活,使得學生的創新、創造得到展現,使得其獲取到更多。
例如,在下雨天時,一位學生就發現:“打過雨的傘往往是濕漉漉的,滴在地上,比較容易造成人的摔傷或滑到,能不能用一些科學知識嘗試著解決這一問題呢?”對待這樣積極思考的學生,教師就應給予鼓勵,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生成,使得思維的培養得到實現。
五、結論
綜上所述,針對科學這門學科來說,本身的實踐性和實驗性就是非常強的,能引導學生在知識、現象的探究中更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非常大的益處。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巧妙的利用好學科的特點和特質,不斷的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新性、敏銳性等,使得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使得理想的教學目標得到達成。
參考文獻:
[1]王立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黑龍江科學,2017,8(23):122-123.
[2]李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08):70.
[3]周俊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