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鈺涵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思想已經滲透在各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重點,為學生創設積極有效的教學環境,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幾點策略,希望能夠為促進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一、引言
傳統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重點大多在內容的講解上,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大多以講解為主,課堂結構不夠靈活,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對于內容的理解在模式化的學習下不夠深入,降低了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無疑是改變當前教學結構的一種有效方式,核心素養是以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為主,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教學圍繞學生展開,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有效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簡述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策略
(一)不斷優化和革新歷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和發展程度與學生自身能力以及后天引導和教育有著直接的關聯。在歷史學科素養培養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其核心,更是歷史教學應注重的關鍵環節。核心素養中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高中生心理、性格以及思維特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性,引導學生主動的去體會、感悟并理解歷史。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歷史教學學情以及學生能力特點等情況,不但優化創新歷史課程教學方法,比如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啟發式教學、翻轉課堂以及體驗式教學等多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有效調動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比如,在講解《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這一課時,教師就可在正式講解改課之前,就可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秦漢、隋唐和宋元時期封建專制制度的特征,將其與之明清專制之間形成對比和分析,并讓學生充分的展開討論和表達自身的理解和想法,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對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二)拓展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提升
核心素養培養視閾下應注重學生開拓學生眼界和知識面,讓學生不斷的拓展知識的廣度及深度,讓學生掌握扎實的歷史知識的提升進行深入的拓展的延伸,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首先,要求歷史課程教師應與時俱進的轉變教學理念,在歷史課程教學中保證歷史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實現多學科和領域知識的融合與滲透,從而讓學生在歷史課程中獲取多領域的知識,并且,也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正確方法換個技巧,讓學生養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課外深入自學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比如,在講解《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搜集圖書資料、互聯網信息技術等途徑,獲得古希臘民主相關歷史資料、影視資料以及古希臘民主法典等資料,在課堂教學中將這些豐富的資料向學生一一呈現,讓歷史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效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究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和視野。而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相關資料后,對古希臘民主相關知識展開探討和交流,教師也可給學生布置一系列啟發式問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得答案,再向教師匯報教師給予評價。通過該種方式讓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實現思考和實踐的統一,讓學生切實掌握多方面知識及學習方法有效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注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歷史本身為過去發生的事情,讓學生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了解歷史、體會歷史、從中獲得經驗、教訓等做到以史為鑒。為此,在核心素養下的歷史教育教學應注重學生正確人生觀、道德觀及價值觀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和發展。在歷史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依據歷史教學內容、歷史經驗、歷史智慧,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等,從而不斷完善學生思想和人格,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功能,讓歷史教學更具全面有效性,切實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比如,在講解‘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就可給學生呈現有關影視資料、圖片等,讓學生直觀的觀看歷史、體會歷史和感悟歷史,不僅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讓學生調動學生愛國主義情緒實現愛國教育和責任教育,激勵學生自強不惜、努力奮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三、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前進的動力,教學不僅要注重傳授學生知識,更要以學生的學習發展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不僅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更能有效的促進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軍. 基于建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探討[J]. 珠江教育論壇, 2017(2):52-53.
[2] 石佳. 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途徑淺談[J]. 新課程, 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