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時慧
摘要:在“城鄉二元制”的夾縫中留守兒童大量出現。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教師教育不當等問題的存在,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問題,諸如安全感缺失、歸屬感缺失、道德情感缺失等大量存在,嚴重限制著有效發展的實現。針對該情況,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立足情感教育要求,嘗試從關愛學生建構和諧師生關系,課堂教學滲透等方式,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農村;留守兒童;情感教育
在“城鄉二元制”的夾縫農民留守兒童大量出現。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其無法享受到父母的關愛與指導,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下,其缺乏安全感、歸屬感等。與此同時,在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下,教師過分重視知識教學,將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容器,很少關注、關心學生。在諸此種種情況影響下,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情感缺失問題。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我對情感教育進行了積極探索,立足所執教班級留守兒童的情感發展情況,嘗試利用以下手段對其進行情感教育。
一、關愛學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教育應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彌補家庭教育的空位。但是,在當前的農村小學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對學生的發展漠不關心,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學習成績上,無論是在課下還是課堂,其一味地督促學生學習,加重了學生的情感缺失。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不僅僅要踐行其教書職責,還要履行其育人職責,對留守兒童給予關注、關愛,使留守兒童在教師積極情感的作用下,獲得情感滿足,進而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所執教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給予充分的尊重與關注,尤其著重關注留守兒童,從一點一滴入手,發現他們在學習、生活等中所存在的問題,發揮自身現有的能力,對其給予幫助。比如,我在日常觀察中發現所執教班級的一名留守兒童,每次一到語文課,就趴在桌子上,不愿意動彈。該學生以前不是這樣的呀。帶著困惑,我利用課余時間,與該學生進行了交流。在我的循循善誘中該學生說出了事情的原委。原來他一直跟著爺爺生活,近段時間,爺爺生病了,無法給自己做飯。而自己也不會做飯,只能每天吃兩塊餅干就上學。上課的時候害怕肚子叫引來其他學生的注意。在了解了情況之后,我開始每天給該學生帶飯,在上課之前,讓他吃飽。同時,還讓讓他把晚飯帶回去給爺爺吃。在我的關愛下,這名留守兒童不僅吃飽了肚子,還對我產生了親近之情,在之后,一旦有什么事情,就會向我反映,同時其語文學習成績也得到了提高。
二、轉變教學,引導學生豐富自身情感
語文是一門極具人文性的學科,新課改要求我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發揮該學科特點,以人文內容熏陶學生,促進學生的情感的豐富。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的照本宣科對語文的工具性進行了有效發揮,忽視了人文價值。面對這種情況,我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嘗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多樣的方式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豐富學生的情感。
(一)故事教學,感知情感
小學生對生動有趣的故事有著濃厚的傾聽興趣。對此,我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把握學生的興趣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發揮故事教學法的作用,為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有一個極具情感內涵的故事,引導其在傾聽的過程中,感知其中的情感,從而促進其積極情感的建立。以《懷念母親》為例,我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為學生講述了發生在我與母親身上的一件小事:在我上高中的時候,母親不顧路途的遙遠,步行到學校給我送藥。在該故事的講述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學生眼圈變紅了,欲言又止。于是,我鼓勵這些學生講一講自己與媽媽之間的故事。在我的引導下,不少學生調動其已有的生活經驗,談到媽媽過年回家給自己買新衣服;媽媽總是利用周末時間和自己視頻;媽媽在打工之前,在等下給自己織毛衣等。在一件件小事的講述中,留守兒童們感知到,原來媽媽是愛自己的,媽媽總是在默默付出,由此自然而然地使其對母親產生了感激之情。
(二)情境教學,體驗情感
情境教育采取說教的方式是萬萬不行的,情感的豐富是以學生的行動為基礎的。基于此,我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立足文本內容,創設角色扮演情境,鼓勵學生在體驗角色的過程中,體驗其中的情感,從而實現自身情感的豐富。以《賣火柴的小姑娘》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在此次角色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賣火柴的小姑娘產生了同情,實現了自身情感的豐富。
總之,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要立足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問題,對其給予關愛,將情感教育以多樣方式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以此使學生建立積極情感,獲得情感的豐富,為其有效發展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夢奇.語文情感教育彌補留守兒童情感缺失的實踐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2]楊蓓.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