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教學是音樂課程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直觀感受音樂以及提升其綜合素養等都有著積極意義。本文基于小學音樂教材,對課堂合唱教學的開展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合唱
合唱教學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還能夠培養其于他人之間的合作能力,從而收獲集體榮譽感。這也是為了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建立一定的音樂基礎,因此有必要對合唱教學方法展開討論。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一)培養建立多聲部概念
小學音樂教學從節奏方面便較早地開始了多聲部的訓練,這對于學生建立多聲部的概念和感覺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比如,在一年級中,學生們接觸到的樂器大部分都是打擊樂器,如響板、碰鈴、三角鐵、鈴鼓、木魚、雙響筒等等,這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也符合建立多聲部概念的規律,即主要通過進行多聲部節奏和聲勢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多聲部感覺。
逐漸地,音樂教學開始讓學生接受較為熟悉的童謠,通過讀、唱童謠的形式來建立多聲部概念,再借助打擊樂和聲勢等方式來鞏固對多聲部節奏的訓練,最后以旋律和多聲部節奏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在欣賞課等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耳音,培養其良好的聽賞能力和音樂感知習慣。
(二)輪唱
輪唱是合唱中的一種形式,根據小學音樂教材來看,從二年級開始逐漸出現一首隔一首的簡單性輪唱曲目;到三年級一共出現了死守,分別相差一小節、兩小節和六小節,并加入了二部、三部的輪唱。例如,在《巴塞羅那》中還包含有一段不完整的起拍輪唱,這都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合唱認知的內容。但同時也可以看出這一部分所對應的曲目相對較少,因此教師應抓住機會,鍛煉自身的指揮和預示能力,相應地也要培養學生調整呼吸、用氣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能力。比如將一些合適的曲目改編成輪唱的形式等等,在課堂教學中多做一些新鮮的嘗試與練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二聲部合唱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接觸到的都屬于基礎性的合唱教學,并不是公眾常見到的專業合唱團體所進行的專題練習,但這并不代表教師就需要過多地放寬要求,而仍需要在平時的單音旋律曲目教學以及合唱、多聲部等相關練習中幫學生打下堅實基礎,這也需要教師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合唱教學內容,確保理想教學效果的生成。
總的來說,以教材為基礎的合唱教學,由最初的打擊樂到童謠兒歌,再到律動和音樂元素的體現,曲目、體裁逐漸變得多樣化,合唱難度也逐漸上升,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欣賞、歌唱和實踐等教學形式來讓學生感受、體驗合唱,建立多聲部的音樂意識和能力。
二、小學合唱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教案分析
教案設計是教師熟悉教材以及將教材內容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呈現的過程,教案要體現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路和理念,從側面也能夠反映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對教學目標的把握以及對教學方法的應用。以《老爺爺趕鵝》為例,本課是教材中首次出現的以“輪唱”為主的歌唱課,教師需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對歌曲節奏以及旋律的學習上。根據樂譜來看,歌曲的第一部分是輪唱,兩個聲部的旋律與歌詞是完全相同,接下來第二部分后半拍起拍的弱起節奏即是教學難點,也是這節課需要讓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和技能。
(二)合唱教學方法
仍以《老爺爺趕鵝》為例,在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先選擇回聲練習,樂譜輪唱部分標注的是一個8小節的樂句,在學生熟悉并掌握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唱“有個老爺爺”,然后第二組再做回聲,即模仿第一組的后半部分進行歌唱。用回聲的形式也能夠使學生自然地在演唱第二小節時進入到歌曲之中,只需要教師做一個預示動作,也達到了對學生看指揮這一習慣的培養目的。
除了回聲式合唱,教師還可以選擇“魚咬尾”,所謂“魚咬尾”即字頭咬緊字尾,第二句的開頭要與上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同時唱。從樂譜中可以看到每2個小節為一個小樂句,且每個樂句之間首尾呼應。在學生掌握8個小節之后,仍可將學生分為兩組,每組學生交替接唱2個小節,雖然是旋律不同的二聲部合唱,但每組第二小節中的二分音符與下一組要唱的第一小節的首音是相同的,這種方法極易于幫助學生找到音高,而且能夠形成比較簡答的和聲效果。
綜上所述,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長期、系統且富有創造性的過程,教師需要對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通過把握課程標準中的教學要求,及時更新自身教學理念,選擇并設計出真正符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法,提高其音樂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唐美玲.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教學探究[J].華夏教師,2019(12):65.
[2]黃鸝.小學音樂開展合唱教學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19(10):89-90.
作者簡介:謝白琰,性別:女,出生年月:1979.8—,籍貫: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第十六小學,職稱:初級教師,學歷:大專,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