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童
摘 要 轉口貿易是指在國際貿易業務中,生產國直接發貨給消費國,貨物始終未進出我國國境(包括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交易,主要包括離岸轉手買賣和再出口貿易兩種方式。本文首先就轉口貿易外匯管理政策進行梳理,其次總結外匯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點,最后提出防范風險的若干對策以及完善制度的建議,希望能給我國轉口貿易業務的合規開展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 轉口貿易 風險 改進措施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快,中國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而以中間業務為背景的轉口貿易發展尤其迅速。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轉口貿易中獲得了可觀的轉口利潤和豐厚的經濟效益,轉口貿易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國雖然在轉口貿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一過程在外匯管理中潛藏著大量風險,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對轉口貿易業務的風險進行防范和化解,成為許多企業關注的重點。
一、轉口貿易相關外匯管理政策概述
第一,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匯發〔2018〕8號)。該文進一步完善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工作,明確相關概念與指標解釋,將《貿易信貸調查制度》更名為《貿易信貸統計調查制度》;將申報主體確定原則修改為“誰進行貿易收付款,誰申報”;進一步明確“貿易信貸”“離岸轉手買賣”的概念。
第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完善真實性審核的通知》(匯發〔2016〕7號)。該文進一步規范轉口貿易中離岸轉手買賣外匯收支管理方式,公告明確要求銀行應對離岸轉手買賣的合同、發票、運輸單據、提單等逐筆審核,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合規性和一致性,并且同一筆離岸轉手買賣業務應在同一家銀行網點采用同一幣種(外幣或人民幣)辦理收支結算,對等級為B類的企業暫停辦理離岸轉手買賣外匯收支業務。
第三,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完善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3〕44號)。該文進一步要求銀行對于遠期(90天以上,下同)貿易融資業務,無論銀行是否收取了足額或高比例保證金,通過轉口貿易、轉賣等形式開展對外貿易活動的,應加大審查力度,并要求企業提供真實有效的相關合同與相關單據,以了解貿易真實背景。
第四,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法規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2〕38號)。該文進一步確立了轉口貿易的基本監管框架,要求外匯收入應當先進入出口收入待核查賬戶;同一合同項下轉口貿易收支日期間隔超過90天(不含)且先收后支項下收匯金額或先支后收項下付匯金額超過等值50萬美元(不含)的業務,企業應當在貨物進出口或收付匯業務實際發生之日起30天內,通過外匯管理系統提交對應的預計收付匯或進出口日期等信息;B類企業同一合同項下轉口貿易收入金額超過相應支出金額20%(不含)的貿易外匯收支,應當在付匯、貿易融資放款或待核查賬戶資金結匯前,持書面申請和相關證明材料到外匯局登記;外匯局對轉口貿易收支差額占支出比率大于20%的企業可實施現場核查;B類企業不得辦理收支日期間隔超過90天(不含)的轉口貿易外匯收支業務;C類企業不得辦理轉口貿易外匯收支等。
二、轉口貿易業務外匯管理中的主要風險點
(一)偽造合同、篡改單據
按最新規定,轉口貿易根據合同、相關單據即可辦理收付匯事宜。但合同容易造假,單憑合同銀行很難把控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同時由于轉口貿易兩頭在外的特點,資金流通過境內流轉而貨物流不經過境內,轉口貿易中貨物未入關,不會有報關單之類的證明文件,造成轉口貿易成為外匯可以隨意跨境流動但無法審核資金真實性的灰色通道,境內外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轉口貿易這個政策缺口將異常資金匯入境外或境內結匯。
(二)重復使用提單倉單等貨權憑證
由于銀行對轉口貿易相關單據審核不嚴,并且一般不會在單據上做批注,不法企業抓住這個漏洞,重復使用相同的提單倉單等貨權憑證在不同銀行進行轉口收支。
(三)使用作廢、無效提單
作廢的提單和已經被提貨的提單從單據表面無法審核真偽,必須通過第三方信息查詢平臺,進行交叉驗證。銀行審核時一般不會去第三方信息查詢平臺,有不法分子抓住這個漏洞,偽造出與第三方平臺提供信息完全吻合的提單。
(四)虛構轉口貿易
由于轉口貿易貨物未經我國關境,海關沒有貨物進出境的信息,因此不法企業為了賺價差、利差、匯差和貿易融資,虛構出表面真實的轉口貿易。銀行應該通過對客戶生產經營情況和貿易真實背景進行綜合分析,以去偽存真。
除了以上風險點,還應高度關注異地企業轉口收支問題。由于各銀行執行政策標準不一,外匯業務少、風險把握差的銀行成為異地轉口企業的目標,存在較大的風險。
三、轉口貿易外匯管理中風險的改進建議
國家外匯管理局已構建了以上文提到的4個通知為主要內容的宏觀監管框架。監管的重中之重集中在單據的審核上,因為甄別貿易背景真實有效的有力途徑就是單據,但是也不能忽略貿易背景后面資金的流轉。
鑒于上述可能存在的風險,筆者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第一,建立完善的銀行風險管控機制。銀行要在內部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針對貿易對象收集相關信息,對每一項業務進行貿易背景真實性調查,通過制定完善的風險管控方案,憑借業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及專業技術水平,保障國際貿易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二,加強對轉口貿易真實性的核查。對貿易背景真實性的核查,最主要的是審核提單倉單等相關貨權憑證和貨權轉移憑證。如果貨物處于運輸中,就要核查運輸單據,尤其是提單;如果貨物存放在倉庫,就要核查倉單。對于貨權轉移憑證,主要看購銷合同和發票是否真實。
第三,建立貨權憑證登記系統。通過建立貨權憑證登記系統,可以有效避免重復使用提單倉單等貨權憑證的問題。
第四,銀行建立客戶黑名單動態調節機制。對于成立年限、經營商品、注冊資本、資金流向和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分類等級等設立一定的風險系數,風險高的客戶可列入黑名單。
第五,本外幣一體化監管。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分類等級為B類的企業,暫停辦理離岸轉手買賣外匯收支業務,但采用人民幣結算原則則不受此條限制。為了避免監管套利,強化政策的執行效果,本外幣必須一體化管理。
第六,銀行內部完善轉口貿易資金的真實性核查制度,重點核查與進出口合同相關的有效商業單據,以及各單據間的真實性、一致性。
第七,提高銀行相關業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大責任追究力度。銀行相關業務人員要從深層次上提升識別風險、經營和管理風險的能力,為控制轉口貿易業務的信用風險提供保障。同時,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對在國際業務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嚴重不盡職行為或導致信貸資產風險未被及時發現和控制的行為,按照不同的情形和性質,追究直接責任人和相關領導的責任,維護執行制度的嚴肅性。
第八,引入先進的風險管理方法。西方國家開展進出口貿易的歷史較長,在風險管控方面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管控體系,我國進出口貿易公司要積極引入這些國家的先進風險管理措施,通過不斷的推廣和運用,達到降低進出口業務風險的目的。
四、結語
我國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轉口貿易業務外匯管理中的各種風險,積極制定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建立貨物所有權憑證登記系統,通過系統化的措施防控企業轉口貿易業務外匯管理中的風險,有效降低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隱患,以贏得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地位。
(作者單位為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董玉婷.轉口貿易業務釋疑[J].中國外匯,2018(9).
[2] 富海峰.轉口貿易監管的寧波實踐[J].中國外匯,2017(3).
[3] 吳迪,梁馳.淺析虛假轉口貿易融資套利及應對措施[J].吉林金融研究,2014(3).
[4] 邰絳輝.轉口貿易趨勢分析、管理現狀及政策建議[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3(11).
[5] 朱穎.解開轉口貿易的迷局[J].中國外匯,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