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
【摘要】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重視對教材內容的有效挖掘,通過對學生的有效引導,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能力,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探究性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的應用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149-02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性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獨立獲取知識的樂趣,進而強化學生的知識探索能力,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獲取知識。
一、確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
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分析,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認知能力以及實際情況的了解,與學生共同確立教學目標,建立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積極展開溝通和交流,真正將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開展自主探究性的學習[1]。
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公式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如何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我們已經學習過了,那么圓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又是怎樣的呢?同學們自己結合教材內容探究一下吧。”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幾個圓形,再用直尺將圓的直徑畫出來。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利用線繩進行圍繞的方式或者滾動圓的方式,將這個圓的周長測量出來,并與其直徑的長度進行對比,學生可以發現:圓的周長長度是其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點。這時,教師便可以利用這一規律,向學生進行圓周率的介紹。最后,要讓學生根據圓周率的概念,對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進行總結,得出周長計算公式。學生能夠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快樂,從而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
二、挖掘課程資源, 提供“過程”環境
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種充滿了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并采取動態教學方式對學生展開教學工作,讓學生能夠有效開展學習。教師要重視教材內容的使用,同時也應當重視外部知識的發掘和引入。當今社會科學技術十分發達,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在信息的交互和流通上也變得更加高效。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教學信息的搜索,從而有效地豐富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搜尋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及相關的資料,將其融入到教學工作當中,滿足學生對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使得教學工作的過程環境能夠得到改善[2]。
例如,教師在進行長方形周長教學時,可以利用與籃球場地相關的數學問題作為教學案例進行引導教學,幫助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可以讓學生對籃球場地的長和寬進行測量,之后進行周長計算。在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時,教師可以有效地進行乘法分配律的相關數學方法的滲透。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題目,直觀地地理解(a+b)×2=a×2+b×2這一最基本的變形公式的算理,通過聯系籃球場地這一現實場景,向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點的教學,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控能力。教師也可以在籃球比賽這一案例當中,向學生滲透概率相關知識點,讓學生能夠根據兩個隊伍的整體狀態和進球概率的大小,預測后續比賽的結果。通過這種探究性的學習,使學生在良好的過程環境當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強化動手操作, 重視“過程”呈現
空間與圖形的構建在教學中的呈現,可以更好的深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教學中,教師為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需要讓學生在剪一剪、拼一拼的過程中,總結原有的知識要點,深化新的知識內容學習,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例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時,要讓學生主動探索,經歷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可以讓學生動手將圓柱體通過切拼變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觀察找出圓柱體和長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可以發現通過切拼,圓柱體轉化成了近似的長方體,體積是相等的。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體的周長一半,長方體的寬相當于圓柱體的底面半徑,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圓柱體的底面積相等,這個長方體的高與圓柱體的高相等。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所以,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是: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種方法我們歸為“轉化法”,這種數學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們數學學習中會經常用到它。這樣,教師在引導學生經歷“轉化圖形——建立聯系——推導公式”的探索過程,帶領學生推算出了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對公式的特征和性質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強化了動手操作,重視了“過程”呈現,給學生烙下了深刻的記憶。
探究性教學活動的開展,能深化學生的知識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進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斷地探索數學知識,找準數學學習方向。
參考文獻:
[1]代繼然.小學數學教學中情景化教學的效果探討[J].新課程(中),2014(2):154-156.
[2]馬金鋒.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 2016(3):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