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推廣在多領域的日趨成熟必將推進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教育部也通過教育法規確定了信息化教學在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與其他學生相比,高職學生具有基礎薄弱、學習能動性較差等特點,在推廣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學生特點。尤其是理論課教學,相對于實踐課程更加枯燥乏味,這就要求在高職的理論課信息化教學中,不能摒棄傳統教學手段,采用雙管齊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在理論課教學中打好基礎,為國家建設培養合格人才。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混合教學模式 高職 理論課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No.16JK1058);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No. 17GY004)。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30-01
一、發展信息化教學的必然性
自2000年開始,網絡、電子、信息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應用也從科研、軍工等高端應用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信息化技術在各個領域的逐漸完善,教學信息化也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1]所謂信息化教學模式,就是教學過程與信息化手段的有機結合,以豐富多彩的信息化手段為載體,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學習方式的革命,樹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翁地位。信息化教學具有資源豐富性、形式多樣性的優點,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012年,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其中指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基礎。[2]確定了未來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就是信息化教學。在政策導向之下,雨課堂、藍墨云班課、翻轉課堂、MOOC、SPOC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層出不窮,這些信息化手段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順利推廣,我國的信息化教學程度得以不斷提高。
二、信息化教學在高職應用的局限性
我國的高職院校旨在為國家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即國家對高職畢業生的技能要求大于理論要求,這也是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不同之處。因此信息化教學在高職的推廣必須考慮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
(一)學生基礎薄弱
高職學生普遍具有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動性差的特點,且學習能力差距較大。學生對于學習具有畏難心理,很難依靠學生自覺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基礎知識欠缺,很難依靠微課、MOOC等手段完成高深知識的理解。雖然信息化教學資源豐富、可視性強、操作靈活,可是不能僅僅依靠學生就能實現較好的信息化效果,基于學生特點,在高職推廣的信息化教學一定要在教師輔助的情況下進行,才能最大化體現信息化教學的優點。
(二)教學思想僵化
由于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根深蒂固,加之高職對實踐教學的偏重,許多老師在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時總是流于表面,即“表面信息化”現象。雖然在教學中也采用了信息化資源,然而教學過程仍然是以教師為主,以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只是從傳統的人工填鴨教學轉化為電子填鴨教學。教學過程并沒有完全體現學生的學習主人翁地位,沒有完全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3]在教師信息化培訓時,一定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信息化教學的目的,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資源相對匱乏
高等職業院校為國家培養技術工人,重視動手能力的訓練,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強調實踐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理論教學。而高職學生的固有特點更加劇了這一現象,實踐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興奮點,對于基礎原本就薄弱的學生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只能讓他們更加無能為力。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理論教學的難度要遠高于實踐教學。難度大、學生興趣低也使得高職理論教學的資源相對匱乏,適合于本科學生的理論教材可能很多,而真正適用于高職學生可接受難度的教材缺鮮有人關注。資源的相對匱乏增加了信息化教學的難度,需要教師在理論課的信息化過程中傾注更多心血。
三、混合教學模式發展高職特色信息化教學
在推進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高職學生的固有特點和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加入信息化手段的同時不能摒棄傳統教學模式,才能解決諸多矛盾,實現高職院校理論課的信息化教學。
(一)課前預習,資源豐富
信息化教學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推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預習資源,包括圖片、課件、微課、宣傳片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軟件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監控,對于按時按量完成任務的同學,還可以給予適當獎勵,保證預習任務的順利實施,為課程進行打好基礎。
(二)課堂教學,加強互動
比起可視性很強的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的內容往往更加枯燥、難以理解。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傳統課堂的優勢,對于抽象內容,采用面授講解、板書列舉等方法,加之和學生互動、提問、討論,保證當堂消化重點難點,對于概念、認識性內容,可以結合教室的信息化設備,放映微課、視頻,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高職物理化學課程的實踐,證明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更適應于高職學生,對于提高學習興趣、抓緊課堂效率均有效果。
(三)課后練習,鞏固知識
為了讓學生在遺忘曲線內完全掌握課堂內容,就要持續跟蹤、加強練習,各種信息化手段為這一過程的實施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學生的作業不再局限于作業本和練習冊,通過軟件可以向學生隨時推送練習題、測驗題,同時可以規定答案的提交時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職學生抄襲作業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知識鞏固的目的。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推進高職院校理論課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生和學校的具體情況,取信息化教學之長,補傳統教學之短,以信息為載體、以問題為驅動、以知識為媒介,改變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潛力,最大化地提升教育質量,保證向社會輸出合格的高職畢業生。
參考文獻:
[1]蓋克榮.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6):18.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EB/OL].(2012-05-04).
[3]沈漢達.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實踐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3):90.
作者簡介:
彭夢姣(1988-),女,博士,講師。從事環境與食品的分析檢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