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陸地區的觀眾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分析其現狀與趨向,雖然經過前人的努力已經取得一定可喜的成果,但是仍處于相對初級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圖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博物館,觀眾研究;思考
1 相對初級階段
西方博物館觀眾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博物館觀眾研究在西方博物館學界漸成熱門領域,發展快速而廣泛,相關的論文、報告和著作不斷問世,在理論、方法和技術上逐漸成熟,專門的學術組織相繼建立,一些組織還出版了學術刊物,建立了網站,每年都召開專題討論會。博物館內的設有專業小組對觀眾進行評估和研究,這項工作已成為博物館內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營銷人員也被安排在博物館里從事觀眾調研工作,他們借用市場研究的一些方法開展行之有效的觀眾市場調查工作。觀眾研究呈現多元化發展,大量的研究人員投身博物館觀眾研究中,研究成果急速增加。觀眾研究領域出現的代表性學者有路米斯(Ross J.Loomis)、福克和迪爾金(John H.Falk&Lynn; D.Dierking)、胡珀·格林希爾(Hooper Greenhill)、喬治·海因(Gorge E.Hein)、史魁芬(Screven C.G.)、琳達·凱莉等(Lynda Kelly)。研究面向廣闊,遍及博物館與觀眾聯系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針對展覽”的研究,也不包括“不針對展覽”的研究(典藏、保存維護、行政管理、營銷公關和服務等層面)。大量的實踐為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材料,值得注意的是,皮亞杰(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諾曼(Norman Foster)的資訊處理理論以及人類行為學、動物行為學的理論等都被運用在觀眾研究中。研究方法也更多元化:跟蹤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涉及認同與記憶的民族志方法,以及觀眾體驗研究的敘事方法等。并且,觀眾研究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門領域,博物館學的重要部分。
相比較而言,大陸地區的博物館觀眾研究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但不得不承認其還處于學術積累的“相對初級階段”。雖然越來越受到博物館及各行業的重視,經過前人的努力已取得一定可喜的成果,從研究論著數量來看,總體呈上升趨勢,且進入21世紀之后快速發展,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從研究者來看,觀眾研究的學術意識增強,逐漸朝著專業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研究者由一開始的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和文物/文博管理機構人員,發展到高校師生,甚至其他行業的研究學者。然而,從研究面向來看,觀眾研究發展不均衡,縱向上表現在研究對三個層面的關注程度有偏疏,且研究深度不足,研究常常集中于三個層面的某些個別而問題,如觀眾人口變量統計、觀眾的心理研究、參觀疲勞、滿意度調查等,缺乏對問題深入的、系統性的討論;橫向上表現在研究面向不夠全面,研究局限于對博物館的展覽、講解、宣傳、服務和博物館的利用率(公共服務程度)方面的研究,對于“非針對展覽”(典藏、保存維護、行政管理、營銷公關等層面)的研究卻很少涉及。從研究方法來看,還是過于單一,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跟蹤觀察法、訪談法為輔,其他的科學研究方法還處于嘗試探索階段,使用情況并不成熟,應用率較低,研究方法呈現的多元化趨勢不明顯。最后,觀眾研究是博物館學研究中的薄弱領域,研究歷史較短,學術地位遠不如收藏、陳列,且自身理論體系尚未形成。
2 重視總結與深化理論
通過對博物館觀眾研究近四十年的發展趨勢分析,筆者認為觀眾研究整體發展滯緩,難以突破現狀,長期處于“相對初級階段”,最大的問題就是觀眾研究理論構建滯后,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觀眾研究理論圖式,無法滿足博物館現實發展的需求。由于理論框架的模糊,導致研究者在研究問題的時候,無法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一個小問題聯想到觀眾研究體系,缺乏專業性和前瞻性;導致觀眾研究發展不平衡,觀眾投入層面的研究泛濫,參觀過程層面和參觀結果層面的研究受到的關注較少;導致研究范圍狹窄,研究過于分散,研究者常常是針對展覽、講解、宣傳、服務和博物館的利用率等實務工作中出現的某個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建議,缺乏從觀眾研究體系的角度,對問題整體性、系統性的思考。
還表現在國內至今沒有對“觀眾研究”的概念和內容進行界定,長期將“觀眾研究”等同于“觀眾調查”,窄化了觀眾研究的范疇。大陸進入21世紀后,幾個大型博物館相繼匯編出版過幾本觀眾研究報告集,如《2002:博物館公眾研究——以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為例》、《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眾研究(2003-2006)》、《故宮博物館觀眾結構調查:2007.6-2008.5》和《湖北省博物館:2012年度觀眾調查報告》,但是至今沒有一本有關觀眾研究的教材專著,而臺灣地區,劉婉珍在2011年就出版發行了《博物館觀眾研究》一書,介紹了包括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潛在觀眾研究、發展觀眾、觀眾的學習與經驗、觀眾研究的理論基礎、觀眾研究的方法與工具以及博物館觀眾的專業發展與實踐等內容。大陸與臺灣的觀眾研究幾乎是同時展開的,臺灣第一篇用問卷方法調查博物館觀眾的研究報告是1985年發表的,與張松齡寫的“海洋與它的居民”觀眾調查報告問世恰好是同一年。但是進入90年代以后,臺灣的博物館本土觀眾研究漸入佳境,[1]目前已經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同樣的起步時間,同樣是借鑒西方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陸地區的觀眾研究卻遠遠落后于臺灣地區。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反思。
還表現在國內至今沒有對“觀眾研究”的概念和內容進行界定,長期將“觀眾研究”等同于“觀眾調查”,窄化了觀眾研究的范疇。大陸地區,進入21世紀后,幾個大型博物館相繼匯編出版過幾本觀眾研究報告集,如《2002:博物館公眾研究——以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為例》、《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眾研究(2003——2006)》、《故宮博物館觀眾結構調查:2007.6——2008.5》和《湖北省博物館:2012年度觀眾調查報告》,但是至今沒有一本有關觀眾研究的教材專著,而臺灣地區,劉婉珍在2011年就出版發行了《博物館觀眾研究》一書,介紹了包括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潛在觀眾研究、發展觀眾、觀眾的學習與經驗、觀眾研究的理論基礎、觀眾研究的方法與工具以及博物館觀眾的專業發展與實踐等內容。大陸與臺灣的觀眾研究幾乎是同時展開的,臺灣第一篇用問卷方法調查博物館觀眾的研究報告是1985年發表的,與張松齡寫的“海洋與它的居民”觀眾調查報告問世恰好是同一年。但是進入90年代以后,臺灣的博物館本土觀眾研究漸入佳境,[2]目前已經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同樣的起步時間,同樣是借鑒西方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陸地區的觀眾研究卻遠遠落后于臺灣地區。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反思。
此外,博物館還應該加強實踐,并在博物館內部組織結構體系中設立專門的觀眾研究專業崗位,成立專門觀眾研究小組。小組成員由經濟學、統計學、心理學、教育學和市場營銷學等相關專業知識人員組成,并且接受過觀眾研究的相關培訓。有計劃的長期、系統的開展此項工作,使觀眾研究逐漸專業化、科學化、多元化和高效化。用豐富的實踐推動觀眾研究理論系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漢娥:《歐美地區關于博物館觀眾的研究述略》,《中國美術館》,2014年第4期,第90頁。
[2]史吉祥:《對臺灣地區博物館觀眾研究的歷史考察》,《中國博物館》,2003年第1期,第81頁。
[3]史吉祥:《對臺灣地區博物館觀眾研究的歷史考察》,《中國博物館》,2003年第1期,第79頁。
[4]蘇東海:《<中博物館>雜志在前進中》,《中國博物館》,1991年,第28頁。
作者簡介
浩月(1992—),女,河南省安陽人,成都市武侯區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