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始終是我國各教育機構中的重點學科之一,對學生的整體課業成績具有重要影響,而就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而言,引導學生掌握有效識字以及閱讀方法至關重要。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多數教師存在重識字、輕閱讀的思想理念,對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以及質量的提升具有不良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識字 閱讀 關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52-02
引言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良好掌握文字認知、書寫、閱讀以及交流能力的過程,因此,就要需要教師在實際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以使學生良好掌握上述四種能力為基礎,同時盡可能的使學生的這四種能力相互均衡,以達到提升其語文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現狀分析
(一)教師的引導性職能無法良好發揮
就現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多數教師通常使用的都是要求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將其中不會的生字標注出來,隨后讓學生再對其進行反復閱讀,將生字的準確發音熟記以后,再實施具體的文章內容講解。上述過程中,雖然教師給予了學生閱讀、識字的空間和時間,但其過程過于單一,將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日益降低,不利于提升其文字學習質量。此外,教師為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也多為抄寫原文、背誦課文等,形式古板,且實效性較低,不僅會增加學生的課業壓力,對其進行高質量的閱讀以及識字學習也具有不良影響。
(二)重識字、輕閱讀
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所應掌握文字數量要求也有所提升。因此,許多初級教育機構,為了使學生可以良好的滿足新課改教育需求,過于重視教導學生盡可能多的認知文字,認為其只要可以掌握大量的漢字,就可以實施高效率、高質量的閱讀,卻因此忽視提升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甚至存在個別教師為了盡快結束教學任務,利用科學性不足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進行快速、大量的文字學習的現象,使得學生無法對所學習文字進行良好記憶,遺忘速度極快,不利于其后期的語文課程學習[1]。
二、促進識字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有效策略
(一)將識字教學合理導入閱讀教學中
想要使得學生得以良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就需要重視培養其語言感知能力。倘若學生可以擁有良好的語感,那么其便可以對相應的語言、文字的含義以及情感進行準確的感知,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習的語文課業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其語文課堂學習質量的提升。具體方法為:首先,要求學生依靠拼音,通讀課本中的文章,使其可以掌握每個字的準確發音,有助于其實施高質量的閱讀。其次,要求學生對同一篇文章、段落或者句子進行多次、反復的閱讀。在學生閱讀課本文章的過程中,對其閱讀質量造成主要影響的,通常是一個字或者詞,因此,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準確的漢字發音,也要盡可能的使其可以流暢的對文章實行全篇閱讀[2]。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曹沖稱象》的學習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一些圖片,使學生可以對文章所講述內容具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再通過適時的引導,使學生將文章中的生字與圖片相結合,既有助于學生準確地掌握文中生字的讀法以及意思,也有助于其進行更為通暢的閱讀。
(二)將閱讀教學科學融入于識字教學中
小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有限,因此無法自行對漢字的結構、用法以及寫法進行主觀的學習。因此,在具體教導學生識字的過程中,應著重于引導學生在看見某一文字時,對其形狀、含義實施主觀聯想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優先挑選幾篇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文章,如《父親和鳥》、《坐井觀天》等,并要求學生跟隨錄音對其進行反復閱讀,通常情況下閱讀2到4遍即可,隨后再由教師進行課文領讀,最后要求學生實施自主閱讀,其中,對學生所提出的識字要求為:可以良好地認知出生字的字形、字貌,并不將所有的識字要求一次性對學生提出。上述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反復閱讀,是為了使其可以通過直觀的視覺刺激,增加學生對生字的記憶印象,為其后期進行更具體的生字學習打下基礎。
結論
小學階段的學生,與其他階段的學生相比較而言,其思維缺乏基本的邏輯性、對知識理論的認知能力也相對較弱,因此,教師所實施的教學對其行為具有關鍵的引導性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重視自身教學方法以及模式的科學性,有助于學生在良好掌握課業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羅黃秋子.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留守兒童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16.
[2]劉永康,林潤之.走出誤區 回歸正道——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6(05):94-100+28.
作者簡介:
韓菲菲(1989.08-),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學歷,畢業于臺州學院,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