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良容
摘 要:農村初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問題,評價機制以及政策指導沒有因地制宜,沒有全面考慮農村的初中的現實需求,學校方面辦學實力的不足,教師方面師資力量薄弱,以及教師團隊的不穩定,生源方面學生學習程度普遍偏度,家庭方面,家長對于教學投入不足,現實方面,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教育發展相對滯后,本文將從農村初中面臨的現實困難入手,深入討論農村初中困難的原因,并進一步探究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與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存困難;發展策略
自2001至今,新課程改革已全面推廣十幾年,農村義務教育普及越來越廣,但農村的基礎教育依舊面臨諸多問題,地區差異較大,教師團隊不穩定,教學質量低下,優質生源流失,農村家長重視程度不足等。隨著問題越來越普遍且長期得不到緩解和根本解決,更多的不良后果接踵而來。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追根溯源,結合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探究出農村教育的解決策略。
1 農村初中的生存困難
農村初中教育落后,面臨著巨大的現實問題和生存困難。
1.1 農村初中教育投入有限,供需矛盾突出
落后的農村中學由于缺少經費,僅僅只能滿足基本教學的校舍,學習拓展的設施甚至沒有經費購置。農村教育資源浪費突出,學校配置規模和管理與學生人數不符,造成供需矛盾。
1.2 農村初中師資力量薄弱
農村初中師資力量普遍薄弱,存在諸多問題。教師結構不合理,農村初中新教師教學經驗不足,骨干教師數量少,教師隊伍呈現出青黃不接的態勢。教師流動性大,農村流向城鎮,中小城鎮流向城市,邊遠落后地區流向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了教師的流動。教師知識老化更新慢,由于缺乏教學培訓指導,教學資源匱乏等,農村教師知識逐步老化且更新慢。教師待遇低,難以保障基本的生活。由于巨大的城鄉差異,農村教師得過且過,工作積極性較低。
1.3 農村初中大批優質生源外流現象嚴重
由于農村初中教育落后,大量優質生源外流。一方面重視教育的農村家庭,不惜一切代價將子女送入到城市讀書;另一方面,優質學校大量截取農村優質生源。農村留下來的學生學習程度較差,且學生分層嚴重,優質生源占比較少。
1.4 農村初中生教學脫離實際,就業無路
農村初中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與農業生產經營、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脫節,沒有考慮到農村初中的教學實際。畢業后的農村青年不能盡快融入到當地的經濟建設中,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
2 農村初中的生存困難的原因
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問題,還要結合更深層次的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來考量。從經濟角度來看,城鄉差異較大;從政治角度來講,國家的政策投入相比較城市來講,農村的投入要小于城市;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農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整體還是較弱。因此,農村初中的發展道阻且長。
2.1 城鄉經濟差距,地區經濟差距,導致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政府報告中,對于教育公平提出了以下的新要求:“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緣、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很明顯,國家政策在向農村傾斜,但現實是農村的教育似乎和城市相差的越來越遠,無論從學校資源的配置還是師資的匹配都無法和城市相比,導致城鄉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教育不公平逐步加深。同時以效率為目的的農村教育,脫離了農村文化社會的本質,無法培養出適宜的人才,無法解決勞動力在社會生存的問題。
2.2 師資配置低,教育質量低,教育目標脫離實際
在農村初中,好老師總是待不長久,干著干著就調走了,這是農村初中的常態。由于教師工資水平較低,教學環境差,很多教師迫于生計,不得不另謀他路,這也會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動。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師資無法保障,教學質量的低下。與此同時,留在學校的老師,由于缺乏培訓與再進修的機會,經驗固化,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農村教學的目標始終和城市保持一致,沒有考慮拿到農村教學的實際問題以及人才需求,導致教育的效率低下,實用性差的問題。
2.3 教育觀念落后,家庭教育缺失,學校與家庭的互動溝通缺失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教育的起點,家庭的觀念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家庭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對于自我教育以及人生的職業規劃。農村初中,絕大部分的孩子來自于農村家庭,由于農村家庭內部受教育程度較低,因此農村初中的孩子無法得到家庭強有力的支持,當孩子產生一些列的教育問題時,家庭無法提供有效的策略來解決,從而導致教育問題逐步加深,甚至惡化。另一方面,學校與家庭的聯接不緊密,由于很多家庭的教育期望值較低,重視程度較低,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以及問題,無法獲取,導致家庭和學校管理的斷層。
綜上所述,除以上原因之外,社會的以及更加深遠的歷史性的原因,導致農村初中面臨困難,長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只有深挖這些原因,下大力氣,調整經濟,以經濟帶動教育,以教育促進經濟,才能讓農村初中脫離這樣的困境。
3 農村初中的生存困難的策略探究
農村初中的困難日積月累,不光影響到農村地區整體的發展,也為農村勞動力的轉換以及社會的穩定埋下了不良的因素,因此,要解決農村初中的困境,就需要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農村教育情況的實際出發,解決農村初中的切實的問題。
3.1 加大對農村初中的投入,加強農村初中校的管理制度,培養優秀的管理型人才
國家對于農村初中的投入程度要遠小于城市,因此適當的資金與政策的傾斜,有效扶持農村初中校的發展,無論是從教學環境的改善,教育設備的投入,還是對師資的投入,都會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初中校的發展。同時積極培養優秀的管理人才,管理的效率低下也是限制農村初中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合理利用現有資源,物盡其財人盡其用,最大化地實現農村初中的發展,也是當前農村初中的重要需求。
3.2 培養優秀的師資,提升師資教育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村初中教師的薪資待遇水平遠遠低于城市,與城市相差較大,為了給教師以長期的生活保障,穩定的教學環境,因此加大對農村初中教師的投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留在農村任教。首先,提升農村初中教師的薪資待遇水平以及教師榮譽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學條件,保障教師的穩定性,吸引優秀的師資來到農村;同時提供明確的教師發展規劃,提供高效的教育教學培訓,并加大師資在教學方面的學習補助;組織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的溝通交流,建立城鄉初中教師的幫帶關系,組織農村教師到城市初中參觀學習,提供優良的教育資源;鼓勵教育教學創新,鼓勵教育科研,并給予獎勵。其次,提升農村初中的學歷要求,以及教師資格證的審核制度。由于學校缺乏對農村初中教師一定的監管,教學內容存在常年不更新的情況,創新能力低下,無法適應當今社會飛速的發展,因此希望建立審核機制,能夠督促教師在崗位內,能夠堅持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定期審核教師資格證,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教師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提升,一方面是知識的提升,另一方面隨著教師教學年限的增長,能夠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因此,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好處多多。第三、培訓教師使用現代教育設備,加強網絡教學以及網絡學習的能力。如今的社會處在第四次革命的浪潮下,互聯網是當前的生產力,因此培養教師的科技素養就十分重要了,農村初中教師往往缺乏自我學習的手段,即時想要自我提升,但都局限于學習手段的落后,因此,應著社會發展的趨勢,督促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教學設備,使用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活動,同時也能拓寬教師自修的渠道與眼界。
3.3 轉變農村初中的教育理念,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制定因地制宜的教學大綱
農村初中是農村學生的教育分流階段,一般成績較好的孩子,可能選擇繼讀高中,而成績較薄弱的孩子,可能選擇技工類學校,甚至輟學打工。然而技校的教學質量較低,輟學的孩子從此失去再教育的機會。針對目前情況,國家應設法改變這種情況,降低農村初中畢業生的輟學率,加大對其升學的優惠政策,并給予一定的獎學金和政策的傾斜;增加地區技工類學校的投入,設計合理的且能滿足社會需求的課程,取消實用性較差并逐步被社會淘汰的課程,加大參與社會實習的投入,創造更多崗位,培養出真正能夠適應社會,能夠自我生存的勞動力人才。
3.4 為優質生源創造好的環境,吸引優質生源留下,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優質的生源能提升地區整體的教學氛圍,因此,學校要盡力挽留優秀的學生,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給予一定的資助與獎勵。同時,加強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關注家庭教育,并在適時的情況下,予以一定的培訓和指導。
3.5 發展農村經濟,縮短城鄉差距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告訴我們,加強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回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4 結語
本文在結合農村初中的實際的情況下,通過閱讀資料參考文獻的方法,展開研究與調查,從宏觀角度闡述了農村初中的現實困境,發現無論從學校內部的管理、師資還是從外部的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的方面,農村初中的發展局限在當前的困境中,進退兩難。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策略以及解決方法。需要強調的是,農村初中的困難,是長期形成的,形成原因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改變農村初中的面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艱難的,但是我們依舊會從實際出發,探索出現實可行的方法,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慈航.農村教師教育若干問題研究[D] .江西師范大學. 2003
[2]杜輝.山區初中教育現狀與建議[J]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04)
[3]柴江.西北農村教師工資收入問題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8(12)
[4]王曉騫.農村中小學校撤并的政府管理[D]. 東北師范大學. 2010
[5]張連甲,杜麗麗.初中生命教育實施中的問題與策略[J] .中華少年.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