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民
【摘要】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懈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使學生具有敢問的勇氣,會問的技巧和愛問的興趣,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成為一個主動發展、勇于創新的人。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本文從保護好問的天性、訓練會問的方法、構建發問的空間和養成愛問的習慣四個方面結合具體教學實際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生 發現和提出問題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15-01
一切思維活動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學生有了問題意識,才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因此,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一、營造良好的氛圍,保護好問的天性
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更不是改造,而是喚醒和激發,不是抑制,而是釋放最美好的天性。小學生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數學教學中教師以學生接受知識為主,采用師生問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學生由于內向害羞、害怕批評以及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減弱等影響,問題意識逐漸淡薄,導致不少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使思維處于惰性狀態。
保護兒童好問的天性是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發展的首要條件。首先,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的關系,在課堂中應營造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感、焦慮感,使他們敞開心扉,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其次,教師要積極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把學生的問題,特別是有新意、有啟發性的問題視作珍寶。對于學生萌發的奇思異想的問題,教師都應給予贊許的目光、鼓勵的話語。
二、改變教學的模式,訓練會問的方法
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想問、敢問,還要會問。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提問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善于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小學生由于認知狀態尚淺,缺乏一定的提問技巧,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教給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的方法。如教師可以引導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轉變中或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上發現和提出問題;在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等地方或自己不明白、認識模糊等方面發現和提出問題。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推理等方法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只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發現處處有數學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訓練,學生會慢慢地掌握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方法。
三、創設問題的情境,構造發問的空間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小學生好奇、好問等特點出發,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環境,并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活動之中,引導學生不斷發展。
(一)在情境中觀察思考發現問題
情境是數學問題生成的土壤,在情境中探索,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喚醒已有的經驗,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中,我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只可愛的小狗照片,再出示幾張大小不同、變形不同的照片,學生觀察后,就發現了問題:為什么有的照片上的小狗變胖或變瘦呢?有的照片上的小狗只是大小有變化,模樣不變呢?這些模樣不變的照片與原照片有什么樣的關系呢?等等,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學生融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積極思考。
(二)在情境中摸索探究發現問題
探究活動是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相互交錯、發展的過程,探究活動的開展是以數學問題的提出開始的,在問題引領下一步一步展開的,問題就好像指示牌,它指示著探究的方向。探究活動總是摸索著前進,過程中不免走上歧途,經過總結和反思及時調整方向,提出新的問題,繼續探索著前進,直至問題解決。
(三)在情境中討論交流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營造能讓學生寬松自由的進行討論交流的環境,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通過獨立思考、認真傾聽、討論交流,引起思維的碰撞,不斷地生成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使討論不斷地深入,在討論交流中達到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最終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體驗成功的喜悅,養成愛問的習慣
教師的鼓勵和贊揚,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快樂情感體驗,都能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后,教師應該使用如“這是一個有啟發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錯,我們還能想到什么?”等等語言進行發展性的評價,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后,教師要激發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得發現、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發現和提出問題中感受到快樂,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必須靠教師的有意識的引導,教師只要堅持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地位,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