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道德建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現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文化涌入中國,青年學生由于個人視野局限,無法很好把握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充分利用大眾媒體、建設良好校園環境,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有著很大的必要性。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道德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2017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課題。
中國是一個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見證者,彰顯著中華民族宏大的思維和特有的文化基因。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中意義深遠。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存在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國社會處在轉型之中,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日益多樣化、多元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了缺失與缺位,尤其是在當代大學生中,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青年人才偏少,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中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教育面臨著一系列新問題。
1.1 傳統教育自身的原因。由于當前社會轉型期,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我國一部分高校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忽略了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高校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以致教育內容的貧乏,不完整、不連貫。現階段,我國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高校存在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和環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課程中并沒有形成固定模式和長效機制,而且部分大學德育工作者自身文化底蘊不足,無法勝任將大學德育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
1.2 網絡與西方文化的沖擊。網絡給大眾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大量傳播著各種不良和有害信息,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許多弊端。大學生是思想活躍,追求潮流的一代,由于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和堅定的自制力,他們的思想觀念容易受到影響。部分大學生沉迷于互聯網游戲,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此外,互聯網上有大量的負面信息,如果不進行正確引導,大學生就容易被誤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一定的沖突和挑戰。當代,全球力量對比正在深度化調整,世界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各種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國,西方國家一直在竭力向世界各國特別是社會主義中國兜售他們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進行文化滲透和侵略。現在西方的文化產品充斥中國大學校園,大學生很容易受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影響,進而懷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4。此外西方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普世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的滲透都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多元文化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政治意識淡薄、忽視傳統文化的問題。
1.3 一些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漠然。隨著各國交往交流的擴大,不少大學生只重視外語的功利性,輕視母語。用人單位也反映,現在的大學生對中國語言的掌握和運用語言能力很差。當代大學生大多不能親密接觸到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正確理解文化精髓。一些大學生信仰迷茫、理想模糊、誠信淡薄,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學習根本不重視。甚至在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問題上存在疑惑、偏差甚至錯誤。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德思想是巨大而寶貴的歷史遺產和財富。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提倡德為先,而現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遭到侵蝕、削弱,有的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與我國傳統美德格格不入,青年人對傳統文化逐步遠離甚至漠視,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中呈現出逐步缺失的狀態。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高校是為我國社會培養、輸送高等人才的主要陣地,社會責任艱巨,為了使大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益、被社會所認可和接受的現代化人才,高校必須要在大學生道德建設中有效地融入傳統文化。
2.1 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及憂國憂民意識普遍不強,對理想教育存在抵觸情緒,更有甚者思想過于偏激,也有一部分學生思想思想消極,對集體主義價值觀認識不高。主要反映在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只講索取,不講奉獻,貪圖個人利益,損害集體利益。重現象輕本質的思想嚴重,重功利輕道德的現象嚴重,導致大學生在功利與道德上不自覺的更看重前者,也使一些非道德現象屢屢發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復雜多樣的,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愛國”、“愛人”的信念。在中華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承擔起自己對祖國和社會的責任。我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人物和事件,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愛國主義的文學創作,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面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較弱、愛國意識不強的現狀下,大學生日常的思政工作中,應該積極利用這些資源,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及對祖國的歸屬感,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促使大學生在思想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愛國傳統,強化大學生道德建設,從而增強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
2.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傳統文化的注入可以豐富大學的人文教育,在陶冶的情操、完善人格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中講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對于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健康的思想文化可以造就一個個性鮮明、道德高尚、品學兼優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型人才。學校通過上黨課學黨史,在圖書館寢室張貼名言警句、歷史英雄人物、學者畫像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學生就會在不自覺中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只有學生們自己的思想覺悟提高了才能真正的實現思想道德的建設。而對于每一個青少年來說,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夠影響學業、事業以及今后的婚姻生活,也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社會風貌與未來發展走勢。因此,我們應該在學校教育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我們現有的道德教育來作為切入點,使之植根于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高校要充分意識到當前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中。這不僅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從而彰顯“大學之道”的真正宗旨。現代化的發展與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可以統一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和騰飛的歷史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當代大學生只有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才能有辨識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情感,增強自身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孫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新時期大學生德育探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1,(5).
[2]張衛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機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
[3]凌丹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7.
[4]繆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的缺失與構建[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8(03):33-34.
[5]司陽.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及其思想道德教育對策探討[J].廣西教育,2014(43):15-16+24.
作者簡介
梁麗,女,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