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正全方位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網民上網規模不斷擴大,網民線上線下的關聯度也在不斷向縱深發展。那么,高校學子的網上活動又是怎樣的呢?其網絡行為下又潛藏著怎樣的心理機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導、助推大學生健康、科學、文明上網?本文沿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從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現狀、當代大學生網絡行為心理分析、當前對大學生網絡行為思想教育的短板、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指導四個方面具體闡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教育的必要性和具體應對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網絡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87-02
引言
當今社會,互聯網正全方位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對人們的學習、工作乃至思維習慣產生絲絲縷縷的影響。作為網民中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高校學子的網上活動又是怎樣的呢?其網絡行為下又潛藏著怎樣的心理機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導、助推大學生健康、科學、文明上網?本文沿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從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現狀、當代大學生網絡行為心理分析、當前對大學生網絡行為思想教育的短板、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指導四個方面具體闡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教育的必要性和具體的應對方法。
一、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現狀
(一)在線時長:間隙上網與長時間在線
鑒于智能手機手機、平板、輕型筆記本等網絡載體的價格越來越“親民”,設計越來越便攜,當代大學生每人擁有1~N個可移動化上網設備的情況已屢見不鮮。另外,由于網絡流量、無限WiFi的高覆蓋性,也為大學生隨時隨地上網提供了物質基礎。便攜化的上網設備,高覆蓋度的網絡,再加上時常推陳出新的手機APP,豐富的網絡共享資源,及時性極強的網絡信息等,使得互聯網全方位武裝、覆蓋了大學生的學習和課余生活。一個普通大學生,如果他隨身攜帶著一只可以上網的手機(沒有手機以及擁有手機但手機不可上網的概率很小),那么這個學生一天中除了吃飯、睡覺、學習等必須需要將眼睛和手從手機屏幕中挪開的行為外,其他時間都將視線大部分散落在網上的信息里面去了,而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隨處可見、不勝枚舉。因此,雖然學生上網是片段式的,但就其一天內總體的上網時長來說,我們仍然可以說,當代大學生有長時間上網的習慣,如圖1。
除了長時間上網外,當代大學生停留在每個手機軟件的時長也具有隨意性。經常是這一秒退出了手機淘寶,下一秒打開了朋友圈;耳機里放著音樂,手機頁面呈現的是網絡小說。間隙上網與瀏覽手機軟件的散漫隨意使得當代大學生獲取的網絡信息被無限切割,碎片化閱讀的情況廣泛存在。
(二)上網活動:衣食住行,無所不包
由于互聯網行業相關服務的完備,如今大學生的衣食住行、求職創業、學習娛樂等行為均已同手機掛鉤。在社交方面,當代大學生更傾向于新媒體而非線下活動和紙質媒介來認識新朋友、鞏固同舊友親朋的聯系;在購物方面,他們同樣喜歡網上“貨比三家”而非就近線下購物。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考的是,如何引領學生逃離互聯網詐騙的漩渦?如何引導學生走出盲目消費的陷阱?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對手機的極大依賴?
(三)網絡失范:道德失范與法律失范
當代大學生存在著一些網絡失范行為,學者朱琳將其歸納為違規、侵權、暴力和犯罪四種類型,其中第一種屬于違背基本道德和社會生活規范的行為,而后三者則均屬于違法犯罪的行為。概括說來,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存在道德失范和法律失范。其中道德失范主要包括網絡游戲成癮、瀏覽網絡不良信息、濫用網絡語言等行為;而法律失范則包括以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為代表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語言暴力行為和以網絡詐騙、傳播色情信息、黑客為代表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當代大學生網絡行為心理分析
(一)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人本主義的立場出發,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有著內在的聯系。人的動機源于人的內在需要,而人的內部需要存在著由低到高的不同層次,人在滿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之后,自然而然產生了對自我實現的的追求。當代大學生內心期待發揮自己的才能,向學校和社會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傳達自己的聲音,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然而,由于社會現實的深刻復雜性以及對自我的認知不清晰,他們的理想需求往往得不到社會的回應。這時,“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激烈沖撞就會讓他們把目光轉向虛擬的“烏托邦”——互聯網,在一場場游戲對抗中去獲得“高峰體驗”,在虛擬的社交媒體中完成對自我的認同。
(二)人格建構
從榮格的原型理論出發探索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學者王明慧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網絡人格①從正面意義上說來具有獨立性、進取性和激情性特征,分別表現在自由選擇信息、主動吸收新的知識、關注新聞動態三個方面,但是從負面意義上講又存在網絡人格失范的現象,表現為人格面具的過度膨脹、陰影的過度釋放以及自性的缺失。
榮格基于原型理論提出了人格面具、陰影和自性三個典型意象,他認為人格面具是個體的真實自我與社會妥協的結果,人們通過人格面具與他人建立聯系,為社會所接納。陰影則是潛藏在人心深處不為人所知的“惡”和野蠻欲望。自性則是人的心靈的完滿的和諧狀態,是個體人格的成熟。而大學生在網絡實踐中趨向于修飾人格面具,夸大理想自我,以達到迎合他人的期待。這種做法無益于大學生自我價值觀和道德感的建立,恰恰相反,“戴著假面具跳舞”容易使人只能獲得對社會道德的表面認同,而對行為主體的價值評價流于表面,結果造成價值觀混亂和道德相對主義。
另外,傳統的德育教育只偏重“高大全”的典型教育而壓抑了對“陰影”的認知教育,但陰影在人的心理中是長期存在的,對陰影的不斷壓抑勢必會造成人格陰暗面的強烈反彈。這種反彈在網絡中就表現對既定規則的破壞而產生的快感,自制力差或者知行不一等各類異常。
三、當前對大學生網絡行為思想教育的短板
(一)模式老套,手段陳腐
主要表現在教學方式、手段和課堂的組織形式上,現行的課堂講座和課堂教授模式已經不適應互聯網時代豐富、快速、便捷的要求。以講為主的方式不利于學生對思想政治內容的全面吸收,也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二)考核方式落后
與“填鴨式”教育相適應,高校通常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而體現在卷面上的答案既無法有效反映學生的內在心理,也無法檢驗學生的德育實踐成果,不能切實引導學生改正知行不一的做法。
四、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指導
(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增加校園活動的社交性、趣味性
校園文化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載體,充實和豐富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高校應努力打造具有校園特色、鏈接學生心理的新型校園文化環境,在活潑多變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讓學生受到啟發和感染,走出在寢室和互聯網形成的封閉“蠶繭”,幫助他們消解緊張感、焦慮感和孤獨感,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增強體質,增進友情,加強團結,從而讓大學生逐步擺脫對網絡的依賴,拓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二)網絡元素融入教學,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要提高多媒體應用素質,在課堂靈活運用多種新媒體手段,創設新鮮生動的教學情境,或者采取線上發言線下活動實踐的雙向引導機制,拓展互聯網因素在教學手段上的應用。
(三)凈化網絡生態,規范校園網的使用
完善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督體系,加強對學校校園網的管理,從源頭上對接入校園網的網站進行篩查,防止某些不良網站的接入。另外,將學校監管和學生自律聯合起來,完善高校校園網管理規章制度,凈化大學生的校園網絡生態環境。
結論
便攜化的上網設備,高覆蓋度的網絡,再加上時常推陳出新的手機APP,豐富的網絡共享資源,及時性極強的網絡信息等,使得互聯網全方位武裝、覆蓋了大學生的學習和課余生活。當前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思想教育也存在著內容單一,說教甚多;模式老套,手段陳腐;考核方式落后的短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注意通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增加校園活動的社交性、趣味性;將網絡元素融入教學,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凈化網絡生態,規范校園網的使用等手段和方法,來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注釋:
①榮格認為人類心靈由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三個部分組成,并包含一切意識和潛意識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且主人格與次級人格相互并存,各自保留一定的自主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生的網絡人格就是在網絡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心理。它是大學生現實人格的拓展和延伸,是其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部分的無意識釋放。
參考文獻:
[1]周新洋.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6.
[2]朱琳.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類型、成因與對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2):88-95+121.
[3]余杰,朱湘虹.當代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4-76.
[4]王明慧.基于榮格原型理論的大學生網絡人格研究[D].浙江財經大學,2017.
作者簡介:
余寶睿(1984年10月-),女,湖北武漢人,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