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 胡文敏
【摘要】高校教學重數量輕質量的現狀已經越發突出,如何合理而科學的評價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從而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師對教學質量的重視程度是當前高校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研究從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目標出發,結合實踐經驗,構建一套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集合了高校教師課前、課中及課后工作的評價,教學態度與內容的評價,邏輯思路與表達的評價,教學風格與特色的評價,為高校管理以及解決高校教師教學職業倦怠提高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師 教學質量 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及激勵機制研究”(XJK18QGD007)。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228-02
一直以來,高校普遍對教師作出了最低課時要求,然而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沒有一個系統而完善的評價體系。部分高校缺乏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普遍,部分高校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不完善,使得高校教師對教學缺乏積極性,特別是教學型教師容易出行職業倦怠問題。本研究將結合實踐經驗,構建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以期為高校管理和解決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提供參考。
一、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目標
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的目標是能夠正確的引導高校教師投入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最終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并學有所成,其實質應該以引導為主,提倡個性和特色,挖掘高校教師的教學潛力,使高校教師真正熱愛工作,工作充滿激情,而不是一味的對高校教師教學工作制定出嚴苛的統一的標準,限制高校教師的發揮。依據此目標,對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可以根據高校教師的“意愿-行為-效果”線索,從教師教學工作的原動力出發,全面的評價其教學質量,具體可以從教師的角度把教學工作評價分為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特色和教學效果等方面,構建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思路。
二、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根據以上思路,從以下六個方面構建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一)高校教師教學工作的范圍界定
高校教師教學工作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方面,僅僅評價課堂教學工作,不能全面、公正的對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當前普遍的教學評價體系不能有效的評價高校教師整體的教學投入勞動,高校教師對教學工作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普遍,許多教師僅僅應付基本課時量,教學工作缺乏動力。
(二)高校教師教學態度的評價
高校教師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學本身,更是一種品質的宣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評價高校教師的教學態度,一方面是課前準備的程度,表達了教師對教學投入的意愿,包括教師課前資料的搜集和課件準備,例如案例搜集,例題準備、圖片準備、立體模型準備等等。另一方面是課堂教學過程所表現出的教學態度,教學儀表等。
(三)高校教師教學內容的評價
高校教師教學內容的評價包括教學單元的劃分合理性,教學內容的銜接程度,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布局。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能夠突出重點,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鏈,并與該專業其他相關課程形成知識體系,使學生融會貫通。
(四)高校教師教學方式的評價
教學內容是原材料,而教學方式是教學內容的最終呈現方式,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節奏和邏輯性是否連貫、合理,教學重點是否突出,語言表達是否清晰有條理,是評判高校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師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任何一個細小的知識點,對每個知識盡可能運用多角度立體化剖析,化繁為簡,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授課更具有吸引力。
是否掌握和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能是評價高校教學教學能力的一個要素。運用多種手段教學,例如運用多媒體方式,借助互聯網與學生進行課后討論,課后答疑,制作微課等等,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參與是教學方式的一種,提高學生參與程度能夠使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的思考,學生參與程度越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更濃,對知識的理解更深,更能靈活運用。不同課程的學生參與方式不同,例如案例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分析,或者參與案例角色中。通過評價高校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參與程度可以引導高校教師重視課堂互動環節。
(五)高校教師教學特色的評價
每個高校教師根據其經驗積累和個人特征,會形成不同的教學特色,在這一方面的評價需要有靈活、動態的評價思路,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教師形成一致的教學模式,毫無特色可言。應形成多元化、有特色的的教學師資隊伍,鼓勵教師創新和開拓,嘗試新的教學模式。
(六)高校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
高校教師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三方面考查:
第一方面是教學的內容是否能夠通俗易懂,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當前有的教師和學生存在一種誤解,認為越是復雜的知識越是顯得教師學問高,能力強。然而面對學生。教師的授課目標是要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讓學生能夠有興趣,對課程內容能夠聽得懂,用得上。應通過教師的教學技巧應該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通俗化,便于理解。
第二方面是講授的內容能夠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甚至該專業相關領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和探索。大學生不同于高中生,應該在學習能力上有一個質的提升,才能解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第三方面是教師教學須與實際相結合,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終歸是為實踐做鋪墊的,要運用到實踐中的,如果僅僅把考試作為目標,有悖于教學的初衷。
根據以上的分析,將構建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融入高校教師課前、課中及課后工作的評價,教學態度與內容的評價,邏輯思路與表達的評價,教學風格與特色的評價等方面(表1)。
表1 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三、小結
以上提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針對各種類型的課程應該有一個動態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體系不能一刀切。例如有的教學內容適合于安排相關的案例分析,有的教學內容適合配合大量的練習題講解,有的教學內容適宜于結合實習現場教學,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最終應促進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能夠真正讓學生理解,感興趣并且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馮惠敏,黃明東,左甜.大學通識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指標設計[J].教育研究,2012(11).
[2]范巖,馬立平.利用馬爾可夫鏈的高校教師教學質量模糊綜合評價方法[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7(04).
[3]胡昌送,高月勤,杜瑞軍.我國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
作者簡介:
趙京(1983-),女,湖北黃石人,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土地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