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PBL教學法在中職外科教學中的教學效果。方法:以我省市某中職醫學專業某年級的6個班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將6個班級按隨機數字表的抽取方式分為A組和B組。A組班級在外科知識教學中應用常規教學方法,B組班級則融入PBL教學法,經過一年的教學后,比較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結果:B組班級在外科知識教學中融入PBL教學法后,該組學生的外科知識掌握程度及實踐操作水準均顯著提高,顯著優于A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PBL教學法在中職外科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效果顯著,可增加學生對外科知識的學習興趣,緩解課堂教學氛圍,進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實踐操作水準,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外科教學 PBL教學法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R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250-02
在中職學校醫學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外科課程的學習是較為重要的一個學習科目[1],且學習強度教大,主要通過知識講解、技能操作來提高學生對外科知識的理解能力及操作水平[2]。PBL教學法是隨著教學方法逐漸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根據每位學生為不同的主體,以問題為基礎,老師為主導進行探索性學習[3]。本文研究中分析了PBL教學法在中職外科課程教學中的融入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6個班級中職醫學專業的學生共計190名,其中男生有17名,女生有173名,平均年齡為(17.6±0.46)歲。A組3個班級共計98名,其中男生有10名,女生有88名,平均年齡為(17.5±0.87)歲;B組3個班級共計92名,其中男生有7名,女生有85名,平均年齡為(17.8±0.93)歲。對兩組班級護理專業學生的性別、年齡進行統計分析,得知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比較中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1.2.1常規教學方法,即教師選用系統講解的方式為學生講解具體的外科知識及實踐技能操作,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及技能水平進行定期考核。
1.2.2 PBL教學法,即外科學教師在外科課程教學中重視學生個體的特點并以學生為主體密切觀察每一位主體的發展情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外科學教師起到主導、引導作用,以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層次的探討,以共同解決疑惑,提高學生對外科知識的認知及掌握程度,不斷加強學生的外科技能操作水平。在授課過程中將班級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老師講解完外科知識后讓各小組的學生進行自由談論操作技巧及難解問題,并互相模擬現場進行外科技能操作練習,其他同學指明操作學生的不足和操作優點,與此同時教師進行輔助指導。在學習期間,每個學生輪流擔任組長,對本組情況進行監督。
1.3統計處理
利用相關統計軟件分析本文中的所有數據,資料屬于計數資料因此采用t檢驗,結果顯示P<0.05,則表明兩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組班級在外科課程教學中應用常規教學方法,B組班級在A組教學方法基礎上融入PBL教學法,教學一段時間后,比較兩組的教學效果。
從上表結果中可以得出,B組班級在外科知識教學中融入PBL教學法后,該組學生的外科知識掌握程度及實踐操作水準均顯著提高,顯著優于A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外科知識是醫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和學習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術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從而使病人得到治療。外科學和所有的臨床醫學一樣,需要了解疾病的定義、病因、表現、診斷、分期、治療、預后, 而且外科學更重視開刀的適應癥、術前的評估與照顧、手術的技巧與方法、術后的照顧、手術的并發癥與預后等與外科手術相關的問題。對于中職學校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外科學是一門較難掌握的學科,而常規的教學方法難以解決學生在外科學習中的困惑。近年來,隨著對外科教學效果重視程度的增加,如何提高外科課程教學效果備受關注。
本研究中為分析PBL教學在中職外科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將我校醫學專業的6個班級平均分為A組與B組,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常規方法教學及PBL教學。結果得出,中職醫學專業學生在外科課程學習中融入PBL教學后,學生的外科知識掌握程度及技能操作水準均顯著提高,且優于常規教學組的學生。因此得出結論,PBL教學法在中職外科教學中的融入效果較佳,值得被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海霞.CBL融合PBL在中職內科護理課堂應用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2):146-147.
[2]趙旭.PBL教學法在中職外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科技信息,2011(88):226.
[3]梁美健.PBL教學法在中職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7(3):73.
作者簡介:
蘇小明(1984-),女,漢族,江西貴溪人,本科,職稱:醫藥衛生類講師,研究方向:外科護理教學方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