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昌
【摘要】史料既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構成部分,同時也能夠為學生了解歷史演變進程奠定基礎,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而且也能夠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以及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進而有利于培養出同時代發展潮流相適應的歷史人才。基于此,文中重點分析了基于史料下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關鍵詞】史料 初中歷史 核心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049-01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既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國內外教育領域的一種發展方向。通過構建核心素養機制,設定以德育人的目標,讓學生形成一種有利于促進終身發展必備的品格與能力,凸顯出他們的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和愛國情懷,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基于史料來培養初中歷史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該成為初中歷史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
1.基于史料下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應用方法
1.1歷史教師的課前備課
備課是初中教師課前的必要準備環節,通過史料針對學生組織開展歷史核心素養教學時,歷史教師應該加強創新教學方式,把控新的教學動態,引進新理念,重點學習歷史理論知識,以此來提高其歷史核心素養,增加史料來源,進而有利于正確引導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另外,基于史料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搜集史料信息,并且按照史料對歷史加以充分了解。此外,通過史料來開展初中歷史教學還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總結歷史的能力。初中歷史教學以史料為基礎,并且圍繞史料開展歷史教學,能夠讓初中生掌握自主從歷史教材中挖掘史料的方法。史料所涉及到的范圍十分廣泛,包含了歷史過程的各種遺跡,從而既有利于學生對歷史演變進程加以全面了解,同時也能對歷史發展規律進行較好的認識。
1.2歷史教師在課后進行教學反思
首先,史料同事實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重視分析和研究史料。應該讓學生與教材相結合來分析史料,提高學生學習歷史核心素養的興趣,確保他們所引用的史料符合事實,不能由于追求創新就對史料鑒別產生了忽視。其次,因為應用史料開展歷史教學時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所以,教師應該不斷豐富自身的歷史專業知識,提高本身的專業素養。通過歷史教材搜集史料,防止史料的來源過于單一,歷史課本中包含了大量的史料,對歷史課本中的史料加以充分利用,讓學生掌握閱讀、研究以及鑒別史料的主要方法有利于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組織開展初中歷史課外活動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3史料實證在培養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應用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運用史料來對歷史進行實證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怎樣對史料的真實性進行分析與鑒別;讓學生學會通過思考和分析來辨別史料的實證依據;讓學生學會利用史料來拓寬自己學習歷史的視野,從而有助于表達自己的歷史觀點。另外,還應該立足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將考試命題同史料相結合,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的主動性,從根本上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將初中生潛在的學習能力挖掘出來,培養其自主創新精神。
2.基于史料下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對策
2.1課堂上利用史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好一門學科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知識的欲望,進而有助于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倘若初中 歷史教師能夠將史料應用在教學中,創建真實的歷史情境,就一定會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比方說,以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鴉片戰爭》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前可以先向學生描述鴉片戰爭的爆發背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從而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基于此,涌現出了大量的愛國官員,其中,關天培是中國近代犧牲的首位清軍將領。通過教師的講解和介紹,學生對鴉片戰爭的經過進行了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林則徐等民族英雄的史料,然后組織討論:“鴉片輸入有何危害?生活中我們對吸毒現象應該持何種態度?” 進而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2.2課堂上利用史料培養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能力
首先,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正確找出材料的關鍵詞。比方說,事件和空間關鍵詞。然后再審題,有幾問,問什么,每個小題包括幾個小問。其次,同所學知識相結合,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分析史料,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就當前而言,要想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趣味性、目的性以及計劃性,就應該不斷改革與創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史料,從而既有利于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初中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航.“史料實證”素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7(24)
[2]李新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