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任杰
【摘要】小學科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性課程,其具有趣味性濃、知識點多、實踐性強的特點,發揮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對于提高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應用之前,小學科學微課的開發與制作成為首先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 微課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182-01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入整合的大背景下,微課以其特有的優勢,逐步應用到學科教學中。要基于小學科學教材內容設計生動有趣又富有實效的“微課”,能夠可以使得學生科學探究活動變得更生動有趣。
一、小學科學微課開發的意義
1.對教師而言,首先,微課的設計和制作,不僅需要教師課前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梳理,更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能力。因此微課的開發,對于提高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其次,微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可同時用于課內和課外。微課可以作為導學內容,學生在上課之前,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對所學內容進行對預習,能夠對課堂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進行初步理解、難點內容進行初步感知,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能夠根據學生的導學情況進行教學內容和節奏的調整,從而進行更加輕松地教學。
2.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及重難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如上述所言,“微課”能夠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與試學,也能夠讓小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與拓展。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微課,自主進行學習內容的選擇和整合,打破傳統課堂的教授模式和時空局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小學科學微課開發的設計
據調查,有76%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微課的教學設計是微課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同時有34%的人認為“沒有掌握微課的設計方法”是微課制作的困難。筆者認為做好微課設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提升對微課的認識水平。微課的“微”在于其短小精悍,一節微課的時長一般控制在5~8 min,這就決定了微課的選題一般為一個知識點,且應該為實驗教學的重點、難點或疑點。
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比較水的多少》,這一課的重點是主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量筒的正確使用方法。那么這一課的微課設計可以以“認識量筒”作為主要內容,對量筒的結構、使用方法進行詳細介紹后,再通過量筒來比較水的多少。這樣調整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教學節奏更加緊湊。
2.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微課的設計過程中發現,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拿來做微課。因此需要做好整體設計,從某個專題課程的知識體系出發,選取其中的重點、難點、易錯點,設計和制作系列緊密聯系的微課程,系列中的每個微課既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
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選取植物鳳仙花,種植—生根—幼苗—長莖—開花—結果。通過對鳳仙花整個生長變化過程的觀察學習,掌握植物生長發育的條件是: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那么可將鳳仙花的每個生長階段做成微課,這些微課聯系在一起,就是植物生長變化的全過程。
3.以學生為中心為出發點。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學習金字塔(如下圖)
由上圖可以看出,純聽講方式的平均學習保持率僅有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由于微課多數被用于自我學習,因此在設計時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小學科學以實驗為基礎,微課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在觀看后,是否可以掌握實驗方法,自己獨立完成實驗操作或者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實驗是科學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實驗教學的重要環節就是學習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儀器進行測量活動。如天平的操作過程及讀數、溫度計測量方法、量筒的認識和使用、正確使用酒精燈、電路的連接方法、動滑輪定滑輪實驗等,教師可以開發系列的實驗儀器使用方法演示類的微課,讓學生通過反復觀看微課,習得各種實驗儀器的正確使用。
微課的設計者在準備實驗器材時要考慮到實驗過程中的特別注意事項該如何讓學生知曉,微課展示的實驗現象一定是明顯可見的,便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七課《做一個指南針》,微課制作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制作指南針的方法,因此,實驗過程的每一步操作都是規范有序的,實驗選材都要是常見易得的,制作方法是簡易可行的。
好的微課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問題解決,即解決學習者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微課設計是微課開發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做好微課設計,才能開發高質量的微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