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含
摘 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誠信危機逐漸侵蝕高校校園。本文以分析大學生誠信危機的主要表現及原因,積極尋找解決大學生誠信危機的對策,以強化高校誠信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危機;誠信教育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是中國夢的承載者,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誠信危機無情地擴散到高校校園,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如何化解大學生誠信危機,有效矯治大學生中出現的誠信缺失行為,是高校思政工作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大學生誠信危機的表現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呈現出獨立性強、熱愛新事物、表現欲高、創新能力強等特點,但這些變化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表現為:抄襲作業、考試作弊、撒謊、偷盜、賄賂選舉、抄襲論文、制造虛假簡歷材料、助學貸款不按時繳還、騙取困難生補助等等。
1.考試作弊現象
在高校中考試是重要而廣泛的檢驗方式,大學生一路走來,每個人都積累了豐富的考試經驗,而有的學生練就的卻是爐火純青的作弊功夫。筆者曾對所在學院大二的全體學生做過一次考試作弊行為調查,結果全部學生表示有過考試作弊的打算;95%的學生在考試中有過作弊行為;甚至有17%的學生認為在大學考試中作弊是“必修課”。筆者所在學院近年來共有7名學生受到校級違紀處分,全部是因為考試作弊而致。
2.助學貸款學生不良還貸付息現象
國家助學貸款是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的信用貸款,需要貸款人如期還款,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在現實情況中,有部分畢業生不能履行合同,造成違約。在每年度的扣息中,總有貸款學生不能按時還款,甚至有的學生明確表示拒絕還款。少數學生將助學貸款當作國家的無償補助,打著“貸款免費讀大學”的小算盤,誠信意識淡薄,對個人的誠信記錄漠不關心。
3.高校畢業生求職簡歷造假現象
為了能夠在畢業后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一些畢業生對個人成績恣意編造,簡歷摻水現象嚴重,甚至有的畢業生直接從網上下載簡歷材料,僅僅修改姓名就交給用人單位。網上有報道:在一次校園招聘中,某大學一個班30人,竟然冒出了16個班長,剩下的全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會干部。
這些現象充分說明當前大學生誠信堪憂,誠信危機蔓延,大學生的價值觀被扭曲,社會形象已受到嚴重影響。
二、大學生缺失誠信的原因
1.社會不良風氣侵蝕大學生思想
高校是社會的縮影,社會誠信淪喪,大學生受社會環境熏陶,部分學生逐漸降低對自我素養的要求,貪圖物質追求,忘記了大學生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被蠅頭小利蒙蔽了雙眼,弄虛造假,急功近利,將立人之本的“誠信”拋到腦后。
2.現行高校誠信教育機制不健全
其一,我國是應試教育強國,學生的考試能力世界一流,而德育教育在學校中居于次位。高校思政課堂上理想教育、黨性教育居首位,基本道德教育被忽視,造成大學生個人道德缺陷。其二,誠信道德信念必須由實際行為來鞏固,僅通過課堂、考試來檢驗,使學生知與行脫節。其三,高校目前普遍缺乏對學生誠信道德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硬性量化指標,只是從守則、條例的層面予以告誡,這樣無法對學生產生威懾。
3.少數高校教育工作者誠信育人觀念不強
處在社會轉型期的高校,由于受到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高校暴露出部分教師師德滑坡、學術不端、行為失范等現象。有的老師以掛科為要挾向學生索要財物;有的老師將學生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這些錯誤行為給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解決大學生誠信危機的對策
1.營造良好的家庭、社會誠信環境
誠信教育與家庭、社會密不可分,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社會氛圍對大學生誠信教育事半功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個體道德體系形成的基石,家庭誠信環境的建設對道德主體品質的養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改善高校誠信教育環境
高校要堅持以“德”立校,以“信”育人,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營造一種誠信氛圍,廣泛開展誠信實踐教育活動。利用一切校園宣傳輿論工具來樹立誠信典型、道德榜樣,褒揚誠信道德先進,積極營造“誠信為本、誠信立身”的校園道德環境。
3.知行合一,強化高校學生誠信教育
高校要增強誠信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科學性。首先,完善高校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轉變,形成以道德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現代誠信理念,以此來提高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其次,將誠信教育目標從“認知”轉變為“踐行”,以此來增強誠信教育的針對性;最后,創新教育理念和方式,增強學生道德誠信信仰,改變以往說教方式,引導學生主動以誠信立身,增強誠信教育的科學性。
4.健全高校誠信管理,建立長效教育機制
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不能僅靠學生個人的自覺,高校應該建立一套誠信制度體系,將學生的在校表現與今后的社會評價掛鉤。通過這個體系,一是將學生誠信與綜合素質量化考核相結合,并占據重要比重,從日常行為進行規范;二是對大學生誠信評價進行考核,制定出科學、系統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學生誠信評價考核體系;三是高校可建立“大學生誠信網絡信息”平臺,從學生入校起就建立個人誠信檔案,記錄其在校的道德誠信狀況,并及時向家長、社會予以反饋,通過多方監督高校的誠信教育工作及大學生的個人誠信表現,從而促使大學生更加自覺地維護自身的誠信形象。
參考文獻
[1]崔國富,袁冬梅.高校學生誠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構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
[2]趙少華.學生誠信危機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科學,2014,(10).
[3]蔣衛國.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研究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