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錫鷗
摘 要:小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生的成長歷程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伴隨著小學教育改革的步伐,小學音樂教學也在進行改革。小學音樂教學的這次改革解決了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為小學音樂教師提供了一些合理的建議,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注重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通過音樂教學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還可以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培養審美情趣、鑒賞能力和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學生;音樂素養;培養
小學音樂學科是一門有特色的藝術,學生可以通過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才能,樹立自信心,培養自豪感。當前我國推行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小學音樂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美育情感有著特殊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應試教育的加劇,學校、家長、社會對學生成績的關注遠遠勝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關注,小學音樂教學逐漸被遺落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忽視了藝術教育,學生的音樂素養受到了束縛。
一、對音樂理論知識引起重視
盡管音樂是一門以聽覺為主的學科,但如果想要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就必須要重視音樂的理論知識。與此同時,老師還應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然而,每一個學科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理論的指導,而且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才能體會音樂帶來的美以及揭示美好事物存在的客觀規律。音樂理論知識雖然比較枯燥、乏味,但卻是學好音樂的前提條件,如果不重視音樂的理論知識,勢必會影響小學生以后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在提高小學生音樂素養的教學過程中,就有必要提高他們學習理論知識的能力。當前階段,我國小學的音樂課大部分為欣賞課,且學生的音樂水平仍舊局限在“聽”方面,部分學生甚至只會用“好聽”來評價音樂課。這就要求老師必須盡快改變這種形式,不能任憑其發展下去,而是要將學生提高到真正喜歡音樂的層次上。當然,掌握基礎的音樂理論知識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
1.利用游戲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小學一至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適應規范系統的學校教學尚需一定的過渡期,這期間需要適當穿插游戲式教學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比如,在練習《玩具進行曲》《動物說話》等歌曲時,不妨讓學生戴上繪有玩具或動物圖像的頭飾或胸飾,然后手拉手圍成圓圈邊唱邊跳,中間則可以根據歌曲分段的間隙讓學生穿插換位。而在唱《小樹葉》《紅葉》等歌曲時,則可以讓若干學生排成一排,仿照“千手觀音”的造型用伸展四肢、手腳等方式模仿樹葉、樹枝擺動的動作。游戲在教學中的使用可以讓低年齡的小學生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歌唱過程中,讓身體的運動能夠和音樂的旋律形成特定的對應關系。這不僅有助于緩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產生的緊張感覺,也可以避免學生單調地開口唱時容易出現的走神或光張嘴不出聲的問題。
2.借助多媒體輔助設施豐富教學形式和手段
信息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學有了比以往更加豐富的輔助教學手段,這可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教師口頭灌輸的比重,以更多樣的硬件設備活化課堂教學形式。比如,學習歌唱《可愛的藍精靈》時,動畫片《藍精靈》就是最好的輔助教學材料。動畫片趣味十足的故事情節可以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在活動畫面的襯托下,也能更好地提升小學生對歌唱練習的接受度和認同度,顯然非常有助于教學的開展。而在欣賞《京劇鑼鼓》等音樂時,無論是動畫片《大鬧天宮》,還是電影《悟空傳》等,都可以用于輔助教學。這些音頻資源中不乏中國傳統京劇的鑼鼓伴奏,可以讓學生形成非常直觀、立體的視覺和聽覺形象,可以避免只有聽覺參與鑒賞的單調感。
3.延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與審美的習慣
一種良好素養的培養絕非課堂上有限的幾十分鐘時間可以達成,持續且盡可能多的練習或欣賞才能在時間的積淀下從量變向質變飛躍。因此,小學音樂教學需要延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與審美的習慣。
教師可以視情況,利用包括電影、電視或網絡資源在內的各類音頻資源搜尋適宜小學生課余時間聽或唱的樂曲或歌曲。之后便可以借助移動通信設備將這些素材作為課后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利用空閑時間欣賞或練習。對適宜學生練唱的歌曲,可以要求學生錄制成音頻或視頻作業反饋到教師一方;而用于欣賞的樂曲,則可以要求學生寫下或說出聽后感或評價。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反饋進行評價,讓學生逐步了解和感知自己對歌曲或樂曲的感受中出現的契合點或者落差,從而形成音樂鑒賞的大致輪廓或概念。學生一旦養成音樂鑒賞的習慣,則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一旦有機會參與到音樂欣賞或鑒賞過程中,就可以讓模糊的輪廓或概念清晰化,慢慢從不懂向懂的境界提升。
三、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陶冶美育情操
小學階段的學生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較弱,而且好奇心與模仿能力特別強。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心態扭曲,迷失方向,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音樂教師應當認清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樂作品,精心設計音樂教學課的內外活動,通過聽、唱、講、跳、演、比等教學手法,讓學生體驗每一個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陶冶美育情操,提高音樂素養。
總之,小學音樂教學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更重要的意義是育人,是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健全、健康的人格品質。小學音樂教學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游戲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等。
參考文獻
[1]王霞.小學音樂教學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J].學園,2014(30):153.
[2]張貞.淺談新課標下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J].軟件(教學版),20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