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惠群
【摘要】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課程游戲化是建立在幼兒天生“愛游戲、好嬉戲”的發展需求和特點之上的。區域游戲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同時要體現“活”的靈魂,“動”的本質。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 區域游戲創設 要點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11-01
皮亞杰兒童認知構建理論:兒童是在自身活動中構建他們的認知結構,發展智力和技能。兒童的發展是幼兒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只有幼兒主動作用于客體,才能獲得發展,只有幼兒主動參與活動促進與客觀事物有相互聯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因而,區域游戲是幼兒園課程實施深度學習的基本途徑,“活”是區域游戲的靈魂,“動”是區域游戲的本質。
首先,要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使幼兒“想動”。環境創設的優美生動,材料準備的豐富多彩,可吸引幼兒操作的欲望。剛入園的幼兒,難免不適應新環境,在墻上布置爸爸、媽媽的照片,擺上幼兒熟悉的玩具,鋪設一塊大地毯,放上兩個小帳篷,幼兒就會被環境和玩具所吸引,逐步使情緒得到穩定。區域游戲中材料,應來自生活中的“二次利用”,經老師獨特設計,就會“妙手回春”。如用白色碎布縫制“包子”,用絲襪和金屬絲做成“花”,紙漿做“大頭娃娃”等,這些都是花錢買不到的游戲寶貝。環境也要考慮到充分利用,幼兒園戶外場地周圍,可以為幼兒開辟玩水、玩沙區,讓幼兒玩捉魚、水車、水的流動、沙灘城堡等自然游戲。
區域游戲的建立應有適當的規則要求,如人數的限定,材料取放的限制等,但規則也有靈活變動性,即“定而不死”。設置區域游戲的目的并不在于安穩幼兒,而在于促進幼兒各種潛能的發展,全面地實現教育目標。教師要掌握幼兒在區域游戲的活動情況,把教育目標落實到每個幼兒身上,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發現每個幼兒的進步與需要。在指導過程中,不斷深入了解區域游戲的近況,科學合理地設置更換區域游戲,使狹小的活動空間以小見大,由小變大,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的特點。
其次,要確定恰當的區域游戲內容,使幼兒“能動”。區域游戲的內容設置還應體現層次性,滿足不同水平幼兒活動的機會和條件。材料過于簡單,幼兒不感興趣,過于復雜,幼兒無能操作,要選擇適合幼兒興趣和發展特點的內容。教師在材料的提供和游戲的設置上,要發揮幼兒的主力軍力量,引導幼兒共同創設區域游戲域,制定游戲規則,提供符合幼兒興趣、發展的豐富材料。幼兒游戲的基礎離不開社會資源的利用,平時多帶幼兒參觀學習,積累感性經驗,體驗生活、激發靈感。把幼兒的知識學習與運用、技能培養與展示、情感發展與表現,通過“區域游戲”活動逐步達成。
再次,教師要善于“激活”幼兒的思維,指導恰當,使幼兒充分地“活動”。區域游戲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它決定著活動中幼兒自主性程度,創造想象的開發,主導作用的發揮。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的指導是間接的、隨機的。教師是觀察者、引導者,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隨時給予一定的幫助指導,使幼兒充分地動起來。但還要把握好指導的度,幼兒始終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聰明的玩伴”;當幼兒自己游戲時,是“觀眾”;當幼兒需要游戲材料時,是“后勤服務員”;當幼兒需要幫助時,是“顧問”;當游戲需要成人參與時,是“伙伴”;當幼兒遇到新知時,是“引路人”;游戲結束時又是幼兒交流的對象。區域游戲是幼兒自己的事,老師在區域游戲中以隱性指導為主,使游戲活動橫向聯系,相得開展。
幼兒生活的環境每天都發生著新的變化,時而有新鮮事物產生。幼兒學習內容源于生活,精心選擇,去粗存精,納入游戲學習之中。教師主導功能的充分發揮,是幼兒能學到新知識、新技能的保證,也是課程游戲化的呼喚。教師要善于思考,樂于改革,內容選擇的先進理念要在不斷實踐中提升。幼兒思維的發展有階段性、層次性。在提供操作材料時,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盡可能地體現玩法多、答案多、利用多。教師在幼兒操作探索中,不時地去點撥、啟示、激活幼兒的思維,培養幼兒多種思維方式,發展幼兒的抽象、逆向、發散、集中、邏輯等思維能力。
總之,區域游戲中教師能精心、巧妙、有效地把握“活”與“動”,才能真正地讓游戲成為幼兒的第一需要,成為課程與游戲相融合、相轉化的有效手段。教師要有“游戲化心靈”,靈活的課程與游戲的變通思路,敏銳的洞察力,較高的教育機智和反饋能力。做“會游戲、能游戲、懂游戲”的專家,把細致的觀察、精確的判斷、科學的分析、深入的反思、及時的記錄總結。給予課程游戲中區域活動行進的方向、生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