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摘 要:隨著高職體育學科改革進度的持續推進,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及心理健康程度,有效增強學生的體適能,逐漸成為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師之間的普遍共識?;诖税l展背景,本文首先分析體適能應用于高職體育教學的價值,接著當前結合培養高職學生體適能的基本要求,深度剖析高職院校立足于體適能概念,開展體育學科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具備理論參考價值,借以促進高職院校體育改革進程的推進。
關鍵詞:體適能;高職體育教學;運動干預
從專業角度而言,“體適能”這一名詞屬于外來名詞,不過近些年來在我國的體育教學當中越來越多的被提到或者被應用,主要因其具有改善體育教學效果的意義。若是按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官方定義來看,體適能看重的是人體生理和心理狀態的成長,能夠在正常供應人體心有余力應付生活或者工作各項事宜之余,還能保持足夠的精神參與其它的休閑娛樂活動,因此常常被歸類為健康指標的典型類型。
1 淺析體適能應用于高職體育教學的價值
1.1 幫助塑造科學的健康觀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當中,著重培養學生的體適能,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參與習慣,逐步在適當參與各種形式體育項目的過程中,針對性的彌補身體素質方面的不足之處。高職院校很多學生對于身體健康中“健康”一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只要平時很少生病或者未患上重病大病,就可以被視為身體健康,但其實體適能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既對學生肌肉耐力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對學生心肺耐力、柔軟素質的提升有所要求,這些要素往往關乎著學生的運動能力,不一定會和健康、疾病存在必然聯系,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強化體適能的教學力度,有利于幫助學生塑造科學的體育價值觀與健康觀。
1.2 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
體適能主要是用來衡量人體健康水平的科學概念,教師在體育課堂上為學生強調這一概念,能夠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到個人身體素質所處的實際水平,從而在體育課堂上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的改善個人的體育鍛煉行為。高職院校的學生面臨著步入職業崗位的壓力,承受的工作量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不盡相同,這督促著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不斷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體適能培養方式,從而為將來踏上職業化的道路奠定基礎[1]。
1.3 優化高職體育教學理念
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始終面臨著改革創新的時代要求,體適能概念的提出無異于為高職院校的體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方向。體育教師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體適能,有助于讓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能夠逐步滿足將來走向職業化發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如此一來,能夠幫助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不斷更新體適能教學的觀念,讓體適能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更得更加趨于合理。
2 淺析體適能在高職體育教學方面的應用
2.1 根據職業類型培養體適能
目前,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主要是培養能夠與職業崗位對口的技能型人才,這就使得高職院校側重所強調的體適能概念,主要集中于職業體適能的培養,即針對不同專業所對應的主要職業崗位,有效培養學生適應職場生活、適應職業崗位工作的綜合能力,從而更好地幫助高職院校畢業生以強健的體魄迎接職業生活。例如,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角度,創設性的優化體育教學內容,體現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職業性特征。像是會計、文秘或者IT計算機等專業,走上職業崗位后可能面臨著長期的伏案工作或者持久靜坐,教師可以選擇難度相對簡單一些的運動項目,著重培養專業學生下肢的活動能力以及手指、肩部肌肉力量的靈活敏捷性;像是酒店管理或者空乘等專業,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專業學生的腰部力量和下肢力量,以便提前適應長時間站立或頻繁起身活動的崗位工作特征;至于工科以制造類專業為主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其適當參與籃球、足球或者徑賽等,運動強度相對較大的體育項目,顯著增強學生的心肺耐力、身體協調程度、反應靈敏度等體適能,以便學生將來能夠以健康的體格,適應在生產線的長時間高強度工作,學會緩解主要運動器官以及心肺系統承受的高強度壓力,以此體現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適能教學的專業性和職業性[2]。
2.2 通過運動干預改善體適能
根據我國大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的結果可知,大學生的體質能力明顯呈現出下滑的趨勢,不僅身體機能出現了嚴重的下降,而且學生群體的肥胖率還在持續走高。為了進一步改善這種情況,有效提升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指標,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應當注意在體育課堂上加強對于學生的運動干預,降低學生身體內多余的脂肪含量。例如,心肺耐力屬于體適能的表現形式,關系著學生的有氧運動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效率?;诖耍呗毜捏w育教師可以制定以有氧運動為主要干預項目的體適能培養計劃,安排強度適中的有氧運動課程,促使學生在參與有氧運動的時候,不斷強化個人心肺肌肉的厚度,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環,有效增強學生的心肺功能可承受的耐力程度。在培養學生肌肉耐力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單周引導學生參與仰臥起坐、拉伸或者上樓梯等力量訓練運動,雙周引導學生參與慢跑、拉伸、負重深蹲等有氧耐力運動,促使學生學會在參與耐力運動時注意保護自己的膝關節和韌帶,顯著提升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達到增強高職院校學生健康體適能的效果,降低在運動中出現損傷現象的概率。
2.3 結合學生差異增強體適能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體適能的時候,應當將教學眼光放得長遠,確保不同層次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技能相關體適能、代謝相關體適能,都能夠得到創設性的激發與培養,從而挖掘不同身體素質學生的運動潛能。例如,體育教師在運用籃球、排球等運動道具開展體適能教學的時候,可以按照男同學和女同學身體素質的發展差異將教學用球進行分類,讓學生能夠根據體適能的實際發展水平,自由制定參與體育項目的難易程度,有效促進不同身體素質學生健康、技能體適能的均衡發展。同時,體育教師還應當對學習能力強、身體素質稍弱或者身體素質較強、學習能力稍弱的同學,進行個性化的體適能運動輔導,促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之間能夠取長補短,認真完成教師制定的體適能培養計劃。最終,通過不斷激勵學生參與有氧力量訓練、心肺耐力訓練、柔軟素質訓練的方式,讓學生的心血管、肺功能以及肌肉力量逐漸達到最佳效果,為將來走上職業化道路奠定身體素質層面的良好基礎。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體適能這項名詞引用到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環節當中,所能夠起到的教學價值的確值得展開深入的挖掘,達到推動體育教學改革的效果。體適能概念的提出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能夠幫助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持續推進,從而促進高職院校積極改進體育教學環節的突出問題,通過課程、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的調整,達到增強高職學生身心綜合素質的效果,最終養成終身參與體育的意識。
參考文獻
[1]茍婷婷.體適能在高職體育教學方面的應用研究[J].才智,2018(07):95.
[2]魯紀紅.從健康體適能的角度看高職高專公共體育改革與發展趨勢[J].當代體育科技,2018,8(0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