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遼寧省12個菜用大豆品種進行試驗,通過鮮莢產量、農藝性狀淺析,結果得出:雙福1號、雙福7號、雙福8號、遼鮮試6號、遼鮮試7號、遼鮮試8號、東鮮3號、鐵07162-2-4、茂優66、鐵10125-7共10個品種表現突出,建議參加區域試驗。
關鍵詞:大豆;菜用組;多點;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20
菜用型大豆品系,比對照品種(省區試統一對照品種)平均鮮莢增產≥5.0%,口感香甜柔糯(A級),每500g鮮莢≤200個,方可參加遼寧省菜用大豆區域試驗,本文為2017年菜用豆新品系多點比較篩選。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5個承試點,分別為鐵嶺市農業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開原市科研種業,遼寧省丹東農業科學院,錦州農業科學院。前茬均為玉米。
1.2 試驗品種
參試品種12個,東鮮3號、雙福1號、雙福2號、雙福7號、雙福8號、鐵07162-2-4、鐵10125-7、遼鮮試6號、遼鮮試7號、遼鮮試8號、茂優66、茂優99,對照品種為撫鮮3號。
1.3 田間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法,3次重復,5行區,行長3m,種植密度1.4萬株/667m2,行距0.55~0.60m,等距穴播,參試品系3~4粒下種,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小區播種面積為8.3~9.0m2。
1.4 田間過程
5月上旬—中旬播種,收獲前在小區收獲面積內的同一行上連續取具有代表性植株10株作為考種樣本,收獲時去掉小區兩邊行及兩端各0.3m,剩余植株實收摘取鮮莢,加入考種樣重量后計算小區鮮莢產量,按實收面積折合成每667m2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分析
對12個品種2017年5點次鮮莢產量進行平均(見表1),雙福8號平均鮮莢產量12735.0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17.5%;雙福7號平均鮮莢產量12705.0kg/hm2,
比對照品種增產17.2 %;遼鮮試8號平均鮮莢產量12588.0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16.1 %;遼鮮試6號平均鮮莢產量12231.0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12.8%;雙福1號平均鮮莢產量12109.5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11.7%;東鮮3號平均鮮莢產量12064.5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11.3%;鐵07162-2-4平均鮮莢產量12010.5kg/hm2,
比對照品種增產10.8%;遼鮮試7號平均鮮莢產量12009.0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10.8%;茂優66平均鮮莢產量11713.5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8.0%;鐵10125-7平均鮮莢產量11571.0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6.7%;雙福2號平均鮮莢產量11074.5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2.1%;茂優99平均鮮莢產量11064.0kg/hm2,比對照品種增產2.0%。結果表明:除雙福2號、茂優99外,其余產量突出,增產比均超過5%。
2.2 農藝性狀
由表2、表3可知,雙福2號株高最高,主莖節數最多;遼鮮試7號分枝多,鐵07162-2-4秕莢少,遼鮮試6號一粒、多粒莢多,遼鮮試8號單株莢數最多;所有品種多粒莢率高于70%,單株莢重大于80g,標準莢率高于75%,二粒莢長度長于5.0cm,寬度寬于1.2cm,口感香甜柔糯(A級),標準莢數在200個以內,病粒少,符合規定。
3 結論與分析
綜合以上結果, 雙福2號、茂優99增產比未達標,結束試驗;雙福1號、雙福7號、雙福8號、遼鮮試6號、遼鮮試7號、遼鮮試8號、東鮮3號、鐵07162-2-4、茂優66、鐵10125-7 10個品種產量高,農藝性狀好,建議參加菜用組區域試驗。
參考文獻
[1]董友魁,付連舜,單維奎.遼寧省鮮食大豆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分析[J].大豆科技,2014(3):11-13.
[2]劉麗麗.遼寧省菜用大豆新品系篩選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5(2):95-97.
[3]韓艷紅.鮮食菜用大豆品種(系)比較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0):97,99.
作者簡介: 朱海榮(1982-),女,碩士,農藝師,研究方向:大豆遺傳育種與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