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芳
摘 要:語文學科作為高中教學的重要學科,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人文素養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從深層次上建構學生的思維方式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歷經多次爭議與挫折,2018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出臺,大幅度地提高了高中語文的難度,因此,有人認為“得語文者得高考”。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相關度高。語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及健全人格的建構均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高中語文教學要滲透傳統文論觀念
以蘇教版必修一與必修二兩本教材為例,其中涉及的6篇文言文以唐宋散文為主。在疏通了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用法和意義之后再講析這些篇目,先是在知人論世的思路指導下,厘清其創作前的身世、思想狀況、因緣際會,分析創作的緣起,而后在作品中去尋找相關的詞句印證;后來在以意逆志的思路指導下,從作品的字里行間去尋找反映作者思想狀況、個人身世的零星表述,如此方能把文章吃透吃深。
以蘇軾的《赤壁賦》為例,作者何以要創作該篇文章,考查其背景知識是在作者人生最為失意被貶謫黃州時期,經歷了重大的人生變故,作者建功立業的愿望一時難以實現,而這恰是儒家士子們自古的擔當與抱負。后文中“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則似乎流露出作者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正好印證了作者此時的心境。事實上,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是我國傳統文論和文化的兩個重要概念,我們講教學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此之謂也。另外如“因聲求氣”也是如此,教材中所選的《燭之武退秦師》《諫太宗十思疏》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因聲求氣”之說在久而有之,孟子就提出“浩然之氣”,此后韓愈、柳宗元等人均有所論述,教師可做適當點撥和梳理。
以上文學觀念實則也反映了古人看待事物的一種方式,韓愈曾提出“氣盛言宜”之說,認為人的精神力量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這實際上也是古人說的“察言觀色”思維。總之,教師把傳統文化知識的點滲透到文章中,不一定講多少量,而一定要把問題講透徹,運用淺顯直白的語言表述出來。
二、高中語文教學要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
隨著社會經濟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古人筆下那種建立在農耕文化基礎上的詩詞文化越來越遠離我們的生活。青草蛙鳴的田園生活現在或許已被高樓大廈、社區草坪所代替,缺失了母體的詩詞散文,要讓學生深切感知,可能唯一便捷的途徑就是運用多媒體手段來營造。但是運用多媒體建立起來的虛擬的氛圍畢竟隔了一層,我們應以文化采風的形式予以補充。我們可以去鄉村最大限度地感受田園文化生活。例如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等富有意韻的名句,可能在鄉村感受得更深,而《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的風俗完全可以到鄉村的河邊實現。
至于不足的部分則只能借助想象方式實現了,這同時也涉及我國古代文化中虛實相生的理念。謝肇淛在《五雜組》卷十五中指出:“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在古代詩詞中,運用虛實相生手法的詩詞很多,如柳永《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沁園春·長沙》上片所寫的景色是詞人眼前所見的景色,是實寫;下片的內容是詞人回憶往昔的生活,是虛寫。虛實相生這樣的手法,在中國的繪畫、戲劇、軍事、武術等領域都有所體現,這種理念在精神層面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現在各地蓬勃開展的吟誦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例如著名的河東吟誦,現在在山西各地蔚然成風,它是古河東地區一種古老的音樂方式,其以河東方言或者官方雅言為進行唱歌、創作的主要方法,介于唱和讀之間。各地高中可以用富有本地特色的語音去朗誦高中教材中的經典散文和詩歌,例如元曲《高祖還鄉》(睢景臣)有:“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這里“胡闌”是環的意思,曲連是圈的意思。現在晉北方言仍這么說,這是一種單字復音的語言現象。再如古人為什么單音節詞多,如“河”就指“黃河”,而現在則必須用雙音節詞,其原因在哪里?引導學生探討這些問題很有必要。
通過上文分析,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知識相聯系,在講述高中語文課程的同時,以點帶面,系統、深刻地講述傳統文化知識要點,體悟歷代先賢的精神文化高度,培養健全的人格,對今后學生的學習和工作都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2015(1).
[3]于濱.淺析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