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玲
摘要:網絡流行用語作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一種特定網絡語言符號,影響人們生活的語言生活,網絡流行用語不僅僅是在網絡特殊環(huán)境聊天中使用,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開始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就目前的新疆國家通用語課堂詞匯的教學部分都是主要依據教育部門所規(guī)定的詞匯大綱來制定的,因此難免會遇到學習者在日常實際交流中會有與時代脫節(jié)現象,缺少實用性。筆者通過對新疆國家通用語教學的了解,有了個人的新見解、新方法、新措施,筆者認為國家通用語教學也應當緊跟時代的腳步,可適當的將網絡流行用語融入到國家通用語教學中,豐富詞匯,活躍課堂,對網絡新詞作出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提高學習者使用國家通用語的應用能力和學習興趣。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國家通用語教學;教師;教學策略
這個時代是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流行語能夠更清晰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發(fā)生的變化。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交際手段,從一開始簡單的網絡交際用語發(fā)展為網絡流行語,并逐漸進入大眾日常交際生活,慢慢得到大家的認可和使用。其中部分詞語,諸如“正能量”、“點贊”等網絡流行語也收錄入了《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隨著國內外經濟、政治、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編寫的部編語文新教材的使用,少數民族學生全面普及學習國家通用語,尤其是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緊跟著時代的發(fā)展,讓少數民族學習者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能力,同時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在課堂中對網絡語言的正確規(guī)范應用正也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一、網絡流行語的分類
本文將網絡流行語分為以下三種:諧音與方言類、熱點事件類、影視作品類。根據網絡流行語的定義和產生方式可以進行分類,并且舉出例子進行說明。
(一)諧音與方言類
中國擁有56種民族,將近80多種語言和方言。各族人民,和不同地區(qū)的人民在語言接觸的時候就會互相影響,從而形成一些網絡流行語。例如:“無luck可說”,這個詞語的原詞是“無話可說”,因為微博上某人發(fā)的一個段子,巧妙的使用fuck的諧音以及胡建人的梗,讓這個詞語一下子被大家熟知。
(二)熱點事件類
由于最近發(fā)生的一些熱點事件,加之網絡快速的傳播,引起大家的關注,網友通過關鍵字創(chuàng)作出一些網絡流行語。例如:“皮皮蝦,我們走”,這個詞語最初是“源龍星,我們走”,是因為一款游戲里面的玩家梗,被網友改變之后變成了“皮皮蝦,我們走”等形式。
(三)影視作品類
很多網絡流行語是從時下的電視熱播劇、電視選秀節(jié)目、電影中產生出來的。例如:“請開始你的表演”這個網絡流行語經常出現在一些電視選秀節(jié)目中。還有英語詞匯“Freestyle”,因吳亦凡在說唱綜藝中多次提起freestyle而流行于網絡和日常溝通中,就是指即興的、隨性的發(fā)揮。
二、國家通用語教學引入網絡流行語的必要性
隨著新疆國家通用語教學的不斷深化,少數民族學習者學習需求不斷多元化,網絡流行語目前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十分廣泛,只要我們可以合理的篩選出有利于教學的網絡流行語,是非常有必要加入到國家通用語教學內容中,可以不斷豐富國家通用語教學內容。
(一)豐富國家通用語教學詞匯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
最近幾年,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網絡在我們已經不再陌生,網絡上網友使用的流行語也飛速的傳播及應用到大眾的生活中,在青少年等人群中普遍的使用。由于網絡流行語是近幾年發(fā)展起來的,不像諺語、成語、俗語等教學內容是專門寫入教材中來學習,對于網絡流行語知道的并不多,但是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收聽漢語廣播電臺、閱讀漢語報紙信息、看漢語電視節(jié)目、上網瀏覽漢語網站以及再跟周圍使用國家通用語的同學和朋友日常交流的時候,會因為對方說出的網絡流行語感到不理解、不明白,產生溝通不暢,由于很多網絡流行語未寫入詞典中,也不方便查詢意思,有時候也會降低少數民族同學學習國家通用語的積極性和興趣。例如:“光盤行動”、“中國夢”、“APEC藍”“打老虎”等等一些網絡流行語,單從字面上可能沒有辦法完全理解掌握這些流行語的意思,那傳授者就得結合當前的一些政治情況和經濟情況,語言材料生動有趣,讓同學們在像聽故事一樣的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同時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二)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和積極性
網絡流行語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幽默性,在日常口語交際中使用頻率也比較廣泛,交流時很容易接觸到,很貼近人們的真實生活,學生可以在課堂充分的模擬現實交際,在課堂中扮演不同角色進行交際,極大地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新疆目前國家通用語教學的現狀來看,由于交際的需要,學習者會把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在課外中及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少數民族學生聽到一些的網絡流行語時,表現出學習的積極性,他們愿意主動的了解使用,并且會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國家通用語口語學習,提升自己的國家通用語水平。如果少數民族同學能在與漢族同學交流中說出網絡流行語,對方會給出很意外的贊賞。例如:“厲害了我的哥”、“點贊”、“腫么了”、“hold住”、“壓力山大”“有木有”等,這些詞語不僅形象又幽默,易教易學,極大提升了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的熱情和積極性,可以說網絡流行語是對傳統(tǒng)語言交際的重要補充,它的引入是時代的需要,更是現實教學和學習的需要。
(三)了解中國當代文化
語言與文化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在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下,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語言,語言的起源與發(fā)展,總是會伴隨著多種多樣的文化的影響,因此語言不脫離于文化,是文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某一時代都會產生一定的網絡流行語,雖然是簡單的語言形式,卻能反應一定時期的政治和文化。例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最近網絡流行的一句話,在慶祝建黨95周年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加以創(chuàng)作,說道“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習近平書記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將一個網絡流行語變成我們當今一個時期的宣言。目前社會的生活情況還是某個時期的熱點事件、社會生活、發(fā)展狀況等都能反映在相關的網絡流行語當中。例如“再購物,我就剁手吃土”的流行,是因為當下流行的網購生活中產生出來的。我國的網絡流行語目前這個階段不僅是日常交際語言中非常活躍的一部分,當然也是了解最新文化信息的便捷途徑。
三、國家通用語教學中網絡流行語教學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網絡流行語進入課堂
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量都是非常大的,作為一個母語學習者都不可能完全的掌握,國家通用語詞匯根據某些詞典所受的條目來看至少也有四五十萬。這些詞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需要完全掌握。根據學習印歐語系語言的要求,學習另一種語言時,需要掌握100%的語音,需要掌握80%-90%的語法,而詞匯的學習只需要掌握5%。這就說明少數民族同學學習國家通用語的詞匯只占極小部分。那么就要求我們應該選擇一些使用率高的網絡流行語進行教學。
少數民族國家通用語教學課堂中教授網絡流行語最主要的就是交際的實用性,廣泛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就是學生學習這些并且能夠應用于實際的交流當中。例如“點贊”、“中國夢”、“兩學一做”這些網絡流行語反應了當前中國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但也有一些詞語會個學生和課堂帶來負面影響。例如:“你心里沒點b數嗎”、“壓力差”、“俯臥撐”、“躲貓貓”這些網絡流行語以粗俗、諷刺而缺乏規(guī)范的語言沖擊傳統(tǒng)語言秩序,體現讓人不滿的社會現實,在課堂教學中因避免使用。
(二)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調動課堂的積極性,在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講解語言點的方法。比如:“演繹法”、“歸納法”等,例如:“x族”:“工薪族”、“加班族”、“丁克族”、“啃老族”、“燒包族”;“x控”:“包包控、”“聲控”;“被XX”:“被就業(yè)”、“被贊成”、“被上崗”等等。由于網絡流行語通俗化的特點,使它多用于課堂導入、引導提問等環(huán)節(ji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合理的應用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僅僅為了“流行”將會與教學內容不相符。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會對提升教學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教師教學建議
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主動適應和掌握網絡流行語,通過網絡、電視等途徑了解網絡流行語走進學生的生活,將網絡流行語融入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對待網絡流行語因以寬容、積極吸納的態(tài)度,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語言課程偏理論性,帶有說教的特點,教師往往掌握話語權,學生沒有發(fā)言權。教師可以可以適當教授一些規(guī)范的網絡流行語,積極引導學生提高語言的判斷力,自覺抵制不良的網絡流行語,遠離低級趣味語言,讓枯燥的語言變得活潑,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一些網絡流行事件引入課堂,讓同學們積極討論,通過討論對語言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但不可以隨意地使用網絡流行語,這樣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四、結論
筆者在前文中從網絡流行語的定義和來源將流行語分為諧音和方言類、熱點事件類、影視作品類,可以看出網絡流行語的簡便、幽默、口語化的特點。通過相關資料的查找,發(fā)現了在國家通用語教學中實施網絡流行語的必要性。并且針對教授網絡流行語的必要性,給國家通用語課堂提出了相關教學策略。首先選擇合適的網絡流行語進入課堂,然后采取的合理的教學方法,最后是給教師在授課時的一些教學策略。在國家通用語的學習中加入網絡流行語,既提升教學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了解網絡流行語背后的文化知識,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