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個性化教學方法強調重視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和性格的變化,追求高效、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倡導將多種學習方式進行組合,篩選。個性化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明白要學習什么,教師對其進行相應的指導,從而使學生自己感受獨立自主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習興趣。具體分為三個階段:以尊重學生差異為基礎的個別學習階段,強調因材施教;以生生交流為主體的小組學習階段,促進學生共同進步;以師生互動為主體的集體學習階段,教師進行答疑點睛。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教學方法;師生關系
以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基礎的個性化教學,在當代中學生教育中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個性化教學方法的實現,對于提高中學生的教學質量有很大幫助。如何有效地將多種教學的組織形式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去梳理,去討論的問題。
一、個性化教學表達形式的內涵和特征
(一)個性化教學的表達形式
個性化教學以班級內講授課程為背景,主要指重視學生的特點和差異作為基礎的價值取向,為了提高課程的質量,或者是為了滿足一些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條件允許的時候,通過運用學校的資源、運用適當的媒介和方法,使學生自己,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方式,讓學生自己喜歡去探索,去研究,去發掘有利于自身學習的習慣和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形成高質量的學習環境。
(二)師生關系的交往互動性
在傳統的班級授課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要明顯的表達出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雖然教師能夠做到高效和方便的將所學習的內容傳授給學生,但是使用這種方式卻忽略了學生在學習時候的主體地位和他們的個性發展。
在班級內講授課程為背景的個性化教學,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只有以教師為中心或是一學生為中心,它是兩種教學方式的相互協作性,它能夠貫穿于學生自己,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這些教學方式中,它既可以讓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到應有的釋放,又可以很好的使學生和老師進行相互的交流和互動,學生獨立自主的完成各種教師安排的任務,遇到困難的時候去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則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這樣才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更方便的教導。
(三)時間和空間的合理調配
班級內講授課程為背景的個性化教學,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提倡靈活性,不會固定每一節課的上課時間為40分鐘,而是根據這節課要學什么,最好學多少內容,加上一部分討論,練習活動所需要相對應的時間來進行設計。追求的就是將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研究和討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等有機結合起來。
空間上主要指有的課程需要其特殊設備和工具。根據不同的需求,要將手頭上現有的資源進行合理地分配,用以滿足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課桌也可以在不同的課堂上變換不同的擺放方式,用來進行討論和交流。
二、個性化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
以班級內講授課程為背景,如何將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統整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有效地推進個性化教學的實施,通過實習,我認為一般的教學流程是按照個別教學、小組教學、集體教學的順序來進行的。在這樣的順序之下,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都會有很多種搭配的方式,在不同的學習情況下,會形成以學生、老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從而達到在各個環節中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策略,最后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尊重學生差異為基礎的個別學習階段
個別教學階段是個性化教學方法有效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充分的研究和了解,使學生能夠制定出符合自己學習情況的學習計劃,對學習任務進行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一部分問題。
從教師方面講,在個別教學階段,教師有義務幫助學生了解學習起點,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有針對性的進行觀察和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指南,從而促進學生完成個別教學。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背景差異,面對同一學習任務時,他們所需要的學習時間也就各不相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彈性化的教學進度安排,以適應學生之間的差異。
從學生方面講,個別學習階段強調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要做到全部學生都參與進來,學生之間比拼的不是學習速度的快慢,而是對于知識的把握情況,全體學生都要進行獨立思考。
(二)以生生交流為主體的小組學習階段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在班級授課制下,決定了我國學校大班授課的狀況。在以往的班級授課制中,一個老師往往難以照顧到每個學生,從而形成了“一對多”的矛盾,這是個隱藏的很大的問題再加上傳統的講授法和滿堂灌法抑制了學生積極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
個性化教學在中學課堂教學模式:在學生結束預習這一環節后,初步達成三維學習目標,教師就會指導學生們展示自己預習的結果:首先在團體交流中,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心得,同時也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的一些思考以及遇到的難題,通過小組溝通,討論,這些錯誤,缺陷,遺漏將會被糾正,彌補,學生的思維將逐漸豐富,并向更深的方向發展。然后,小組將(在老師的指導下)研究遇到的問題并進行深入討論,學生們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再通過積極的討論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內進行展示并向其他組的同學們分享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巧妙地將大班教學的劣勢轉化成優勢從而顯現出了蓬勃的生機。
團體合作學習的優點就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自己困惑的地方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由組內的其他組員一起思考解決。這些優秀的學生能夠幫助其他組員實現教師實現不了的作用,使學生及時的獲得幫助,也滿足了不同學生之間學習程度不同的需要。從一定方面,解決了教師無法滿足每位同學的特殊需要的問題,緩解了在傳統教學中的“一對多”的矛盾。這種方法既照顧到了學習困難的同學,也有助于學習優秀的同學的進一步提升。成績差的學生能夠提高他們的成績,因為優秀的學生的幫助。已經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則可以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水平的理解。同時,團隊的協作與競爭也能夠創造出一種學生之間你追我趕的局面,活躍的課堂也就由此誕生了。
(三)以師生互動為基礎的集體學習階段
雖然新課改背景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在個別學習階段和小組學習階段之后,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進行答疑和解惑,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主性,也保證了學習內容的完整和準確,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慶榮.對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思考[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06-209.
[2]李如密,劉玉靜.個性化教學的內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9):37-40.
[3]張如珍.“因材施教” 的歷史演進及其現代化[J].教育研究,1997(9):73-76.
[4]傅松濤,孫海麗.教師個性化教學的缺失及其改進策略[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4):87-88.
[5]何碧云.高中生物課堂的個性化教學[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3(2):132-132.
[6]王庭波,劉艷平.個性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11(8):24-29.
[7]劉文霞,王欣瑜.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系芻議[J].中國校外教育,2009(6):15-15.
[8]李元華.中國古代思想家論個別差異的形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102-109.
[9]王庭波,劉艷平.個性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11,08:24-29.
[10]李如密,劉玉靜.個性化教學的內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09:37-40.
作者簡介
張雨薇(1994—),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教育碩士,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學。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