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鑫 肖薇薇 朱穎
摘 要: 本文闡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剖析,提出了科學與信仰深度融合、課上與課下教學深度融合、教師與學生深度融合、學校與社會深度融合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為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自媒體時代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投入很大的精力,但隨著自媒體時代的青年特點不斷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出一些新的問題,許多地方尚待改善,強化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創新思政工作路徑勢在必行。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一些大學生個性化特點較為突出
新時期大學生的出生及生長環境相對來講比較優越,在成長過程中的諸多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一些人個性較為張揚、功利欲望心強、情緒較為敏感。進入大學校園之后,面對全新的環境、全新的人際關系,一些學生不能快速適應,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往往受到多種元素的制約或誘導,容易引發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不僅如此,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下,一些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欠深刻,信仰不夠堅定,政治覺悟不夠高[1]。
2.過于理論化的教育法得不到學生認同
當前我國部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仍然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教材為中心,使學生覺得乏味。缺少互動教學、缺少理論聯系實際、缺少教學方法的創新,一些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
3.網絡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
在新形勢下,網絡傳媒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導向,網絡媒體沖擊著一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弱化教育主體的權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路徑探析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為了引導大學生學習與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政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中,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開展,一定要根據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形成的規律,樹立融合發展的工作思維,將工作理念、工作渠道、工作對象及工作領域緊密結合,最終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聚合效應。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路徑具體分析如下:
1.科學與信仰深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與科學性放在首位。工作的開展主要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理”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論。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理論講解與闡釋,然后對工作方式進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傳播。馬克思主義是先進思想與文明的集合,屬于比較生動的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成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我國改革開放中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關鍵在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現實價值體現出來,使師生信服[2]。
近年來,自由主義對一些大學生思想政治理念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大學生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對事物的辨識能力弱,思想觀念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一旦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就會出現思想矛盾。所以高校要重點培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供方向。
信仰是人類精神最深層的結構,體現人們對價值目標的追尋,一個人只有有了正確的信仰,才能擁有無堅不摧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夠塑造學生的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與踐行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講科學又要講信仰,只有學生與老師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才能帶著真情實感開展思政工作,老師才能虔誠地講解馬克思主義,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
2.課上與課下教學深度融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過程中,課堂教學始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無論是形式的變化或者工作載體的創新,課堂教學地位始終不會改變。面對信息化、多元化的當代大學教育,高等院校一定要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親和力,滿足學生成長的根本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理解自己所講的思想道德理論,積極地組織教學研討,解決教學的難點問題,講深講透重點問題,使課堂活躍,敢于直面現實問題,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提高課堂的時代性與影響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滲透到其他課程中,各門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同行,堅持知識與思想統一,不斷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利用其他學科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另外,課堂教學一定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課下的討論、交流、互動等促進大學生自我啟發,只有講道理、多溝通,才能解決學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認識問題。所以,課上課下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徑。將思想政治工作內容逐漸滲透到大學校園所有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師與學生深度融合
大學人才培養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規劃之一,同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所在。所以,為了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一定要加深對學生思想動態的了解,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思想,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導,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與文化素養。全面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體現出關懷與愛護,不斷滿足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需求,通過思政工作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的信心與理念,用中國夢鑄造青春夢,激勵學生努力實現人生目標,將自身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步伐相融合。
高校思政工作仍然以學生為主體,由老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從根本上看,首先要求教師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擁有較強的思想道德意識,肩負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責任,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將自身打造成先進文化的傳播者。高校要不斷鼓勵并組織教師參加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另外,在專業課中要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從另一個渠道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教師要言為人師,行為世范,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深度融合,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動作達到預期的效果[3]。
4.學校與社會深度融合
高校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與社會息息相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要擺脫校園的局限性,一定要延伸到社會。正是由于大學生涉世不深,生活經驗不足,思想存在不穩定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狀況及道德素養的形成與所處的環境是不可分割的。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會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念,準確定位自身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正確處理自身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充分認識到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從而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
從更深層次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社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方式等會通過互聯網、媒體等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產生沖擊,復雜的網絡信息對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形成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由此看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大量的復雜信息,使得以往的封閉條件完全得到釋放,運用新媒體網絡,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活起來,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提高思政教育的時代感與吸引力[4]。
三、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一定要做到科學與信仰深度融合、課上與課下教學深度融合、教師與學生深度融合、學校與社會之間深度融合,從而真正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多元化人才[5]。
參考文獻:
[1]李艷霞.自媒體時代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探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03).
[2]殷利紅,李明倩.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維模式的創新路徑研討[J].高教學刊,2017(06).
[3]劉淑芳.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5).
[4]張良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路徑研究[J].青年發展論壇,2017(01).
[5]鄭磊.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創新探究[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黨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專項一般課題《高校網絡意見領袖培養研究》(2018JKSJD66)、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馬克思主義研究專項《自媒體時代高校青年紅色網絡大V培養研究》(MYZX2017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