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要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科學區域活動不再只關注幼兒掌握了目標中的知識內容,而是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作者結合實踐文章闡述了在科學區域活動中的教師支持性策略,以期給予教師直接和間接的支持,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幼兒能力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科學區域活動;自主探究;支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2
作者簡介:林鳳嬌(1982—),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中心幼兒園副園長,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一、引言
科學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探究的活動場所,是教師個別觀察指導的活動過程。區域中教師為幼兒提供色彩豐富、材料齊全的環境氛圍,使得幼兒能夠自主進行各種意愿的選擇。教師要關注幼兒科學活動區的每個舉動,關注了解幼兒在科學活動區的發展需要,恰當地給予幼兒行之有效的指導,從而促進幼兒科學探索活動的有效順利進行。因此科學探索活動區中如何對幼兒進行支持與幫助,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幼兒能力的有效發展,則成為教師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二、創設一個尊重和支持的環境,給予幼兒自主探究的空間
開展科學區域活動中,首先,教師應該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努力創造自由自主、寬松和諧、開放大膽的科學探索環境。只有教師做到這一點,幼兒在這種氛圍中才敢于積極表現,大膽參與、嘗試、探索。教師應該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懂得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尊重幼兒并接納幼兒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讓幼兒毫無顧慮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在自由、愉悅、輕松的氛圍中自由發現、自主探索,并從中獲得經驗的認識與提升。如科學區域中幼兒在搭碟片挑戰一個中心支撐點時,到第六層時總是散落,試了兩次還是沒有成功,我馬上給予肯定并鼓勵:“你已經很厲害了,能搭5層這么高,可以多試幾次說不定可以搭6層、7層、8層呢?”在我的支持下幼兒一遍又一遍地嘗試,產生了強烈的挑戰欲望,最終搭到9層高。對于幼兒活動中的表現,教師要經常以贊許的目光、熱烈的掌聲來肯定每位幼兒的表現,為每位幼兒樹立信心,另外對于幼兒特別的發現不要輕易去否定,因為鼓勵可以讓幼兒產生足夠的信任。幼兒感覺到溫暖可靠的信任時,就會特別用心、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有動力的表現、行動的收獲,在收獲中獲得更大的自信!
三、支持投放有效的科學材料,滿足幼兒自主探究的需要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不僅是引發幼兒主動探究欲望的基礎,也是促進幼兒活動發展的載體,它直接影響幼兒活動的探索結果。當幼兒對提供的材料充滿興趣的時候,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探索樂園。首先,材料要具備探究性,能有效引發幼兒的思考、猜想、驗證,支持整個探究活動。如在自然角中,我帶著蔬菜種子引導幼兒探究發現到底是什么種子時,他們爭論不休,大膽猜測,討論中提出將種子種下來等發芽了就知道了,于是幼兒們開始播種、澆水、觀察,有的幼兒邊觀察邊自言自語:“種子種子你究竟是什么種子?快快發芽讓我們看看吧!”經過幾周的等待觀察,幼兒們興奮地傳遞消息,終于發現了相對應的種子蔬菜。其次,投放的材料要豐富多樣。比如邀請家長共同收集報紙、紙芯、水桶、紙箱、輪胎、紙盒、種子、蔬菜等。最后是低結構的探索材料。成品材料很受幼兒的喜歡,但維持時間不長。倒是身邊隨處可見的低結構材料反而能夠引起幼兒不斷的思考探索。如幼兒們運用紙箱組合拼接成立體迷宮圖。第一次嘗試只是個體游戲,迷宮入口出口線路比較短。第二次活動就出現了合作,經過大家的努力迷宮呈現三個入口、一個出口。第三次活動時路線又開始出現變化,設置障礙、延長路程,幼兒們在紙箱當中穿梭調整,不斷嘗試探索迷宮的路線。整個過程新穎有趣,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所投放的材料都是來自幼兒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雖然簡單,但可變化、可替代,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幼兒們特別感興趣,在活動中不斷地琢磨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
四、支持體驗式的探究策略,引領幼兒自主發展快樂游戲
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到實踐探究中,切身感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用體驗式的教育策略引導他們自由地探索,在生活、游戲中滋養幼兒的生命與心性。如“蔬菜的秘密”活動中,幼兒對切蔬菜并不陌生,但并沒有真正地體驗過,當教師組織切蔬菜的時候,他們扮演家庭成員興奮投入而專注切蔬菜,發現了許多蔬菜的秘密:“黃瓜的表皮是綠色的、刺刺的,切開里面是淺綠的。”“哇,黃瓜里有籽呢!”“西紅柿里面也有籽,哎呀我的手都濕了。”“茄子的衣服是紫色的,里面的籽比黃瓜更細。”……幼兒在互動當中發現了蔬菜外觀和里面的不同,自主探究中發現了許多蔬菜的秘密。同時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合作能力、動作技能、謙讓等品質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展。整個活動中教師很少介入,幼兒在自然的切菜游戲體驗中,自主專注探索、快樂體驗游戲,玩得很開心。親自體驗的活動比起說教來得更直接,體驗的感受也更深刻。教師要引導幼兒運用眼、耳、鼻、舌等多種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現象”,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科學知識、發展探索能力。
五、觀察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支持推進幼兒自主性探究的提升
善于觀察幼兒是教師很重要的專業技能,觀察是探尋幼兒活動背后行為,通過觀察發現幼兒的需求,判斷分析他們的發展水平,這樣就可以設計更適宜的發展目標與活動內容,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一方面,關注幼兒學習能力,運用引導策略給予指導。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個體指導,幫助幼兒達到最近發展區水平,提高幼兒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水管探究的活動中,陳XX用兩根管子通過兩頭組合在一起探索珠子滾動,可是林XX用同樣的材料卻沒辦法組合串成彎管,嘗試多次總不成功,可把她急壞了。教師觀察到這一現象,就為林XX制作了一張步驟圖,讓她學習看步驟圖來完成拼接;而針對陳XX,教師則指導她去觀察記錄不同的物質能否通過彎管,不能通過的材料有沒有辦法讓它通過。教師針對幼兒能力的不同給予指導與支持,讓幼兒在不同層次上得到有效的發展。另一方面,關注幼兒反思能力,運用探討策略給予指導。在探究活動后期,教師對幼兒活動過程和記錄進行觀察分析,才能知道幼兒完成任務的狀況和反思記錄能力。指導幼兒之間分享經驗,大膽嘗試概括、整理記錄自己的活動過程,提升經驗。如呈現幼兒探索過程中的發現問題解決方法;觀察分析幼兒每個階段的發展水平,反思幼兒的行為,接下來要做什么,推進幼兒進一步的探索策略,滿足不同幼兒個性化的觀察探索表達,幫助幼兒積累科學探究的有益經驗,形成受益終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六、結語
科學區域活動最終目的不是讓幼兒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而是支持、激發和保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在認真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判斷,把握好介入的時機,和幼兒一起發現問題,支持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對幼兒的活動給予支持與指導,讓幼兒自由快樂地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中來。引導幼兒樂游戲、樂體驗、樂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42.
[2]劉占蘭,廖 貽.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