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余燕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從革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環節和完善評價機制三個角度探討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提高策略,希望這些觀點能夠有效促進小學語文閱讀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生本教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引言: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求教師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感悟的能力。
一、吐故納新,革新教學理念
在生本教育理念之下,小學語文教師調整自身角色定位,樹立正確的教學指導理念,客觀全面的看待生本教育理念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指導性意義。首先,教師要提高教學設計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充分重視學情分析的重要性,真正把握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知識的起始點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點,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任務,不斷優化課程活動安排,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記憶和鞏固閱讀知識和技巧。其次,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性作用,以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身份,以“因學論導,分層施導,扶放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例如,近日,溫嶠小學開展了以“構建生本課堂,培養核心素養”為主題的鎮教研會暨教研組精品課展示活動,在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陳旭燕在教授《凡卡》一課中,改變傳統教育中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精心設計預習作業,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引導學生深化了快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語文老師王敏君在教《太陽是大家的》一課中,營造了民主、平等、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充分激發學生想象,并抓住字詞,品位文本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在朗讀品悟中感受兒童詩的美好意景[1]。最后,教師要轉換自身的教學方式,逐步從“師本教育”過渡到“生本教育”,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強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以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二、因材施教,優化教學環節
首先,在預習指導階段,教師要熟練掌握基本的預習任務和流程,通過查找生詞、誦讀文本、問題質疑以及素材積累等環節,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文章主題和內容,并初步認識文章中的生字生詞,質疑問難。其中,對于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語文閱讀教師要突出問題質疑環節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深入思考文章作者在情感表述、寫作技巧以及本文結構上的爭議點,從而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靈活應用“批注式閱讀”方式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充分重視語文教材中的話語提示和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句,引導學生自主的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感悟、闡釋、發現和點評,并利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注,記錄預讀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并強化學生閱讀體驗與感受的交流,以幫助學生解決在預習過程中的遇到的疑,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再次,小學語文閱讀教師要完善閱讀課堂操作流程,對于精讀課的教學規劃,要充分重視預習環節的重要性,鼓勵學生邊讀書邊思考,提高預習作業的針對性,重點培養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寫作方法的的整體性認識,促進小組協作和成果展示,以及時地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例如,對于一~三年級的學生,其預習作業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則要培養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五~六年級的學生這要引導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會依據教學任務和自身能力,設計相應的預習作業。在略讀課的課堂設計上,小學語文閱讀教師要提供學生充足的自主閱讀時間,巧妙安排討論、交流、甚至是爭辯等對話形式,以促進思維碰撞和觀點交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單元訓練重點對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適度合理的拓展,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最后,針對小學的高年級學生,小學語文閱讀教師要充分重視課后的知識拓展環節,將教學活動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并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和社會實踐資源,豐富學生的教學資料,拓展閱讀內容,以促進閱讀能力鞏固、提高和遷移,在落實課外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優化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其眼界和視角,以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
三、落實生本,完善評價機制
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思維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的期望和評價對其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生本教育理念中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評價,要求轉變傳統的評價模式,重視生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削弱評價本身的比較功能,保留其診斷和練習的功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師要靈活應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方式,依照7:3比例開展期末研評和學期表現評估,并在此過程中強化積極性評價和鼓勵性評價的應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役,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語文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激發其學習熱情和斗志。例如,學習《落花生》一課時,學生可能會提出與作品的本意、教參的分析以及教師的備課結論不一致的觀點:“花生很有用,可惜不好看,我還是想做石榴,又有用,又好看。”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耐心聆聽其內在獨特的感受,尊重其中的合理性因素和創造性意識,不能武斷的否定學生的看法,而是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其認識,以理服人,并允許學生保留意見。以此同時,教師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在課堂中應積累的知識點記錄到學習筆記之中,每隔一段時間,組織學生就筆記中的內容在小組或者班級內開展評價和交流,讓學生在互動評估的過程中,不斷鞏固和完善相關學科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2]。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的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優化文本閱讀閱讀環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大膽提問,以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和思維習慣,培養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魏效娜.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86.
[2]梁健敏.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