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美
摘 要: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既是傳統文化發展的需要又是大學生黨性修養的需要。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黨性修養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從可能性來看,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黨性修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集中現在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高的黨性修養價值。從必要性看,大學生黨性修養的弱化呼喚以傳統文化為依托來回應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路徑包括:“三會一課”的學習路徑、“志愿服務”的實踐路徑、“新媒體”下的宣傳路徑和“完善制度”的保障路徑。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路徑
習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黨員作為青年中的中堅力量,能否不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中加強黨性修養,提高黨員覺悟,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大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習總書記同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鑒于此,筆者試圖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加強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結合之道,以期助力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同時探尋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道路。
1 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黨性修養具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從可能性來看,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黨性修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集中現在優秀傳統思想具有極高的黨性修養價值。從必要性看,當今大學生黨性修養弱化以理想信念缺失和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足為集中表現,而其歸因與西方國家披著文化外衣進行的價值觀念滲透密切相關,因此黨性修養的弱化呼喚以傳統文化為依托來回應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
1.1 可能性: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面蘊含著許多與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相契合的內容,特別是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本思想、修身思想、以及中華傳統美德等思想內容具有極高的黨性修養價值。
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大學生黨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愛國主義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表現內容和形式。古代的愛國主義集中表現為“忠君愛國”,于是有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近代的愛國主義表現為救亡圖存,于是有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和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代的愛國主義集中表現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為主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愛國主義,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現實要求。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內核,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教育內容是高校學生黨員的必修課,與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目標和要求高度吻合。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與充分挖掘和利用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有利于使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民本思想有利于強化學生黨員的宗旨意識,深化其對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認知理解。中國的民本思想歷史悠久,各家學派都對民本思想有自己的主張。孔子倡導“仁者愛人”,提出德治的政治主張,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空前地提高了民的地位和價值。荀子提出“民水君舟”的思想,深刻闡釋了君民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同時充分地吸收了民本思想中精華,創造出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具有以民為本、重視人民作用與利益的優良傳統,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宗旨就是以民為本的最好體現。毛澤東指出,在本源和本質的意義上,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動力和創造者,共產黨則是人民實現自身解放與自由的階級工具。他在七大政治報告中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鄧小平也說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他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標準。因此,學生黨員以民本思想為依托加強黨性修養,有助于厘清其與全心全意為人服務的宗旨和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關系,深化對其歷史淵源的認識,進而強化學生黨員的宗旨意識,深化其堅持群眾觀點和走群眾路線的認知理解,培養大學生黨員的群眾情懷。
修身思想有利于大學生黨員繼承和弘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以儒學為主干的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人的修養問題,做人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學》里面講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問題是儒學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修身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也是所有人立身的根本。共產黨人的修身就是要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的根本問題。共產黨員修身的重要手段是什么呢?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恩格斯有關政黨斗爭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創造出了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增加黨的戰斗力的有力武器。批評與自我批評運用的得當,有助于學生黨員改正缺點和錯誤,增強團結。它是助力學生黨員全面發展的優秀品質,是黨性修養的重要手段。而傳統文化中的蘊含的做人的修養正是黨性修養的基礎。因此,加深對傳統修身思想的學習和理解,有助于學生黨員深化對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黨的優良作風的認識和對黨性修養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于大學生黨員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包括“明志”、“持節”、“自強”、“誠信”、“知恥”、“改過”、“厚仁”、“貴和”、“敦親”、“尚勇”、“好學”、“審勢”、“求新”、“奉公”、“務實”等思想,這些思想的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高度契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依托加強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既有利于其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找尋到了弘揚傳統美德有效載體和方式。
1.2 必要性: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弱化以理想信念缺失和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足為集中表現
黨性修養要求做到學生黨員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必須始終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必須始終在各項事業中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但現實中,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弱化,突出地以理想信念缺失和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足為集中表現。黨性修養的弱化呼喚以傳統文化以依托來堅定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和助力其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
部分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缺失。據筆者對湖北省某H大學735名調查對象的調查,在“影響您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因素是?”一題中,“理想信念”占比48.98%,“能力鍛煉與提升”占比60%,“今后的就業和發展”占比42.04%。由此可見,大學生黨員在理想信念上不堅定,在入黨動機上突出的更多考慮自身能力的提升和今后的就業發展。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在當今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弱化的背后是西方自由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念披著文化的外衣所進行的滲透。西方文化通過影視、娛樂等載體傳播開來逐漸地影響我們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所以,面對蘊含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念的沖擊,我們必須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來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夯實理想信念的根基。正如習近平所說:“宣傳思想的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只有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使命,使優秀傳統文化在加強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中得到新的傳承和弘揚,才能回應西方利己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念的沖擊,不斷堅定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
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足。學生黨員作為高校的形象名片和大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應該在各個方面發揮“頭雁”、“標兵”的先鋒模范作用。可現實中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發揮不足,突出地表現在:一是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強。由于學生黨員的第一身份是學生,主要業務是專業學習,無法正確認識和處理業務修養和黨性修養之間的矛盾關系,加之未經歷黨內生活的嚴格鍛造,因此極易產生角色意識模糊,責任感不強的思想和行為表現。二是奉獻意識和服務能力不強。奉獻意識不強,表現在少數學生黨員無法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在面臨利益沖突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即使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也并未積極地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同時學生黨員為他人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幫助周圍人解決困難時往往是“有心而無力”。這些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并不會自發地在學生黨員中產生,正如列寧所說:“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部灌輸進去”。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于理論上的清醒,而理論上的清醒離不開對黨組織對廣大學生黨員的灌輸教育。據筆者對湖北省某H大學的調查,發現學生黨員政治理論學習形式單一,局限于理論講授而鮮有實踐鍛煉。單就理論講授來說,735名調查對象中,36.05%(265人)認為 “部分內容具有啟示意義”、11.97%(88人)認為“內容枯燥、浪費時間”,而僅僅只有16.87%(124人)認為“內容豐富、富有啟迪意義”。可見,高校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培訓內容難以適應其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不能激發學生黨員的學習興趣,也很難使其從中受到啟發和鼓勵。因此,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黨校學習培訓中,可以極大地豐富黨性教育的內容,既適應了黨校教育方式轉變的需要,也適應了傳統文化發展的需要。
2 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路徑
“三會一課”的學習路徑。“三會一課”是大學生黨組織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加強大學生黨員日常教育管理監督的主要途徑。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必須要注重發揮“三會一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把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和增強黨性修養融入貫徹到“三會”的學習中去,就要以黨支部會、黨支委會和黨小組會以及黨日活動為平臺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交流活動,讓廣大學生黨員在面對面地學習中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黨的宗旨性質以及優良傳統的認知理解。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一課”的育人作用。黨課是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重要一環。把優秀傳統文化中與黨性修養內容相契合的部分融入到黨課中去可以嘗試采取編寫教材的方式來豐富黨課教學內容,增強黨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黨員的學習興趣。同時,充分發揮“一課”的育人作用,還應該不斷創新黨課的授課形式。實現從“灌輸”式向“體驗”式轉變,從大黨課向中小型黨課轉 變,從集中教育向集中與分散相結合轉變。例如:采取黨課小組合作、展示交流的形式匯報學習成果、采取黨課優秀學生主講人的形式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感、采取小班分散教學的形式增強學生的互動性,這些都有助于營造良好的黨課學習氛圍,增強學生黨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志愿服務”的實踐路徑。一方面,志愿服務實踐有助于夯實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毛主席曾指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大學生只有通過志愿服務實踐才能強化宗旨意識,增強對黨的性質、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解,才能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認知。另一方面,志愿服務實踐有利于學生黨員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學生黨員只有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提高自身的本領和擔當,從而更好地為集體和他人服務。因此,要積極開展黨員進志愿服務基地、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傳統文化傳習基地等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黨員在志愿服務實踐中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
“新媒體”下的宣傳路徑。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既是黨員個人自我錘煉自我教育的結果,也不開黨組織對黨員的培育和幫扶。黨組織要充分利用一切現代手段,特別是要注重網絡“新媒體”渠道的作用。運用新媒體采用典型教育法,加大對優秀愛國愛黨典型、為民公仆典型、道德模范典型、技術先鋒典型等人物的報道和宣傳;運用新媒體采用對比鑒別法,加大負面典型的揭露和批判,讓學生黨員在比較鑒別中深化對黨的正確認知,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運用新媒體豐富黨性教育資源、為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搭建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在內容上,要貼合大學生黨員的日常學習生活實際,在形式上注重形象、生動、活潑,載體上以微動畫、微故事、微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要契合當代大學生的語言和文字使用習慣,增強學生黨員對傳統經典人物的認識和對優秀文化思想的理解。
“完善制度”的保障路徑。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必須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實施和反饋評價制度作為外在保障。一方面,建立組長負責制下的定期交流匯報制度。以黨小組為單位,由組長負責,帶領小組成員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同時,黨支部定期舉行各黨小組的學習匯報展示和交流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和交流氛圍,讓支部成員在學習交流中深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另一方面,建立多維立體的評價制度和獎懲制度。要準確把握大學生黨員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效果必須要建立多維立體的評價制度和獎懲制度。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既要以理論水平,又要以實踐行為評價尺度。即既要看學生黨員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思想,又要看是否積極地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傳統美德思想。因此,要對學生黨員全面的地域評價。對學生黨員的思想品德評價不僅僅要看學生在課堂、學校外等公共場合下的表現,更要看學生黨員在相對隱私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如在宿舍等范圍內的思想和實踐。同時,對學生黨員全面的時間評價。不僅僅要看學生黨員當下的表現,也要對比學生黨員過去的表現,在今夕對照中評價學生黨員的實踐成果。另一方面,要根據多維立體的評價對學生黨員給予相應的獎懲。對評價結果較好的要提出表揚,對評價結果較差的要予以批評。同時,嘗試將評價結果與黨員的量化管理和民主評議相掛鉤,以此激發其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4]習近平:習總書記重要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6,196
[5]列寧:《怎么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6]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