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幗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應用思維導圖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思維脈絡,理解主要內容。因此,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宏觀把握文章組織框架,從而促進對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概括化知識結構,從而進行有效閱讀;幫助師生預測細節,推斷文章隱含的寓意。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傳統的閱讀教學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通讀課文之后將課文劃分成幾大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大意,進而總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此種教學方法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反,由于思維導圖所擁有的激發放射新思維、提高注意力、延長記憶力的獨特功效,將其運用于閱讀教學中,不僅可以克服學生記憶方面的問題,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可以激發學生去更多地思考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內容,從而拓寬文本的深度和廣度。
一、讓學生宏觀把握文章組織框架,從而促進對內容的理解
在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中,學生要了解文章的組織結構,一來可以提高其對文章的理解;二來有助于其對文章內容的吸收同化,為其后面的學習提供記憶線索和檢索規則,從而使其有效地理解和回憶課文。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借助于思維導圖相應激活原有相關背景知識,將注意力集中于文章知識要點并評價所獲得的意義,概要審視大意。切中要害抓住文章靈魂所在,并對文章大意作批判性評價。預測涉及內容,作出推論并檢驗其正確性,促進對文章的理解。
在小結《背影》時,我引導學生將“背影”這一關鍵詞作為導圖的中心(如圖),緊緊圍繞中心,以層級狀再延伸出五個分支,分別標上各自小標題,構成本篇文章思維導圖的主體,再根據這一級主題向四周添加層級分支,延伸出二級主題,完善思維導圖,最后根據上述所畫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回憶文章整體,最終對本篇課文有一個完整而細致的把握。
二、幫助學生形成概括化知識結構,從而進行有效閱讀
閱讀理解不僅受到文章的語言和內容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文章結構的影響。作者在計劃和撰寫一篇文章時,必須考慮內容和結構兩個要素,必須考慮如何將內容按一定的邏輯結構排列和組織起來。特定的內容往往需要選擇特定的結構,才能有效表達。各種結構有自己的框架和特點,學生對這些結構的了解就是形式圖式。學生根據對形式圖式的掌握,有效地運用于閱讀過程中,可以促進閱讀速度、質量及記憶效果的提高。
在教學閱讀小說時,我指導學生繪制小說知識框架圖(如圖),把“人物”、“情節”、“環境”分別作為中心圖列出來,隨著閱讀的推進,學生會越畫越多,在理清文本思路的同時思維也得到了發展,從而可以提高自我學習能力。當然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
三、幫助學生預測細節,推斷文章隱含的寓意
在制作思維導圖和運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激活回憶及相關背景知識,對文章進行預測推論。對文章的預測理解程度間接影響到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可以借助于上下文中的關鍵詞,按照形式圖式的內容結構進行加工處理,選擇性分配注意,迅速捕捉文章關鍵信息。在不影響閱讀效果的前提下“一目十行”地“略讀”“跳讀”或“掃讀”文章。相反,倘若頭腦中缺乏這種圖式的初學者,就只能逐字逐句地“啃讀”了。如此“細啃”不僅不能提高閱讀的速度,無用信息的過多攝入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加關鍵信息提取理解的難度。
在教學《出師表》一文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對每個段落的閱讀和分析,在一定的語境中欣賞其文學品味和包含的深刻意蘊,最終更好地引導其利用思維導圖將關鍵點記錄下來。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將大腦思維過程具體化、直觀化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應用,能夠讓學生在面對龐雜繁蕪的語文知識時掌握方法把握主線,并充分挖掘學生智力潛能,提升思考技巧,發展學生的記憶力、組織力與創造力,使語文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