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東
摘 要:三江小學與水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學校面對教育品牌發展的時代需要,提出“水文化”治校方略。弘揚水之韻、水之德、水之志。學校把握“水文化”核心價值,營造水韻校園,開發特色課程、開展綜合實踐,完善管理,全力打造小學“若水”教育品牌。
關鍵詞:水文化;尋途;成長
面對教育品牌發展的高位需求,結合學校文化傳統和辦學特色,學校提出“水文化”治校方略,樹立“做若水品質的教育,辦滋潤生命成長的學校”辦學理念,歷任校長勵精圖治,二十多年來全力打造學校“水文化”教育品牌。如今,“若水”教育已然成為三江小學的一大特色。
一、水之韻,打造“若水”文化校園
校園環境是一部豐富而無聲的教科書,時時向師生傳遞學校特有文化內涵和品質。學校團結、依靠全體師生,共建共創共享水韻“若水”校園,感知“水文化”。開展征集學校建筑物命名活動,把校園中心點的涼亭命名為若水亭。專門請書法家教師書寫對聯,上聯是厚德致遠上善美,下聯是教書育人樂水凈。把行政樓前的水池命名為善荷池。經全體師生頭腦風暴,把四幢建筑物分別命名為思源樓、百川樓、仁智樓、登峰樓。專門設計制作了水文化主題墻,包含“文化之源”“生命之源”“思想之源”三個主題,最后提煉出學校上善若水、不爭有為的校訓;長流不息、柔遜臻善的校風;海納百川、敏行養善的教風;水滴穿石、出彩踔善的學風。
開展走廊水文化布置。從大禹治水、高山流水等故事中,尋求獨特的“水”之韻味,用兒童的視角創作精美的書配畫作品。從“三江五湖四海”和“水的變奏”,闡釋“水”之容、善的精髓。從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三峽水電站視角,展示從古到今人類利用水利造福人類的歷史。
二、水之德,開發“若水”特色課程
“若水”的教育,追求“品性養成,若水無聲,智力開發,若水細膩,藝體發展,若水活潑”,追求像水一樣滋養學生的心田。“若水”教育成了學校一種常規的教育生活。
學校結合嵊州地理和人文知識,編輯水文化校本課程《水》,引領孩子認識自然之水、科學之水、文化之水,從中觸摸中國水文化的淵源歷史。設置多元、個性、融合的拓展性課程,“水之潤”知識拓展課程、“水之色”體藝特長拓展課程、“水之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水之德”主題教育課程、“水之本”校本課程、“水之彩”七彩水滴社團等六大類,充實和完善課程。組織學生到艇湖水利樞紐參觀,親眼目睹水帶給人類的益處,感悟“不爭有為”。結合游泳進課堂活動,創設每年一次的三江戲水節,讓孩子們通過與水互動,與水游戲,與水為伍,在玩中感知“水文化”。
老師們用“若水”的教育,包容與愛護學生,其自身發展也寬闊若水,不斷融匯思想,聚變智慧。開展《水知道答案》暑期專題教師讀書會,喚起教師對愛與感謝的珍惜與贊美。每一個學科組都匯聚集體的力量,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尋找、挖掘、深化“水”的元素:語文課走進《桂林山水》;科學課探究《溶液》;體育課上,孩子們齊練水樣太極;音樂課,孩子們在賞析《春江花月夜》后彈奏《漁舟唱晚》。在課堂上與水對話,感悟水的品格。
三、水之志,開展“若水”綜合探究
“生活即教育。”“若水”教育讓水之于魚兒一樣無處不在,像呼吸一樣自然。在多姿多彩的水文化主題活動中體現“若水”教育。開展水文化經典美文誦讀比賽,通過誦讀水文化古今中外的詩詞美文等,不斷滋養孩子們的心靈,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
開設水文化三江大講堂。講授人水和諧之挑戰,當前的“五水共治”,老子的“上善若水”,希望增強同學們愛水、護水、節水的意識,愿每位孩子像魚兒一樣自由成長。
開展“七彩童年,繽紛三江”主題活動,充分發揮“七彩水滴”文化的育人功能。學校精心打造了“七彩水滴社團”,創設了“七彩水滴四節一會”,即七彩水滴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讀書節和物品交易會,開展了“七彩水滴五崗”,即七彩水滴文明值班崗、安全衛士崗、升旗光榮崗、環保衛士崗、廣播電視崗體驗活動。“七彩水滴”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充分融入校園多彩活動,為孩子們享受七彩童年、發展全面素養和彰顯個性特長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啟動家長素養提升工程,制定三江小學好家長形象,對家長進行善、容、恒、韌的水品質滲透。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讓家長感受教師工作的辛苦,體會對孩子的包容,教育要有耐心。成立親子水資源環境調查隊,了解家鄉的水,樹立節水護水的環保意識,成立“若水家長自我成長俱樂部”。由浙江省級名班主任周月平老師負責,每周一個晚上定時開放。融入了“若水”生活,與孩子們一起成長。
水是生命之源,三江小學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脈,實現了“善的彰顯,水的洗禮”。學校將發揚水品質精髓:善、容、韌、恒,繼續探索,努力踐行“若水”教育,努力讓校園成為師生留戀和美好回憶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呂建國,談愛清.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一種充滿智慧的課程生活:“智慧”課程文化建設的思與行[J].生活教育,2015(3).
[2]廖北文.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功能[J].教育探索,2005(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