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敏 楊雨諾
摘 要:創新是國家強盛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把握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必須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必須有效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主創新;道路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1](267)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2](30)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一些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必須依靠自己,必須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才不會受制于人,在國際舞臺上才有更多的話語權。因此,我們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
一、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把握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
科技創新是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17)當今世界,科技創造日新月異,科技已經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科技實力在國家競爭力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道路和發展進程。世界各國都把促進科技創新作為自己的國家戰略,誰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前夕,鄧小平就洞察到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程度,決定農業、工業、國防的現代化水平。正是基于此,上世紀八十年代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4](274)的著名論斷,把現代科學技術視為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強調科學技術要走在前面。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發揚鄧小平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提出科技“是人類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能力的集中反映。”[5](2401)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越來越成為現代生產中最主要的推動力量。因為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正是有了這樣深刻的認識,我黨始終強調把科學技術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看到科學的本質在于創新,科學技術對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強調:“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2](30-31)才能走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二、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31)目前,科技體制正在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體制轉變,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機制正在形成。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在體制、機制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阻礙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不利因素,舊體制下形成的科技體系結構不合理、機構設置不合理、力量分散的問題依然存在。那么,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消除制約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有效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形成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科技中介服務等相互促進、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具有來講: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要建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要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要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6](191)同時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這樣的制度保障下,要通過宏觀指導適當集中財力物力,組織優勢力量,大力協同,攻克一批對發展國民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起關鍵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路子。
三、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世界科技發展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把握發展的戰略主動權、切實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就無法在科技上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那么,在創新方式上,既包括內生技術變化革新所帶來的創新,也包括對外生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也就是說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價值取向上,要堅持把以人為本、改善民生作為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在對待外來技術上,要認真學習和充分吸收國際先進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因為堅持自主創新并不排斥引進先進技術。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資本家拿來為資本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國家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7](111)我們要善于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先進科技力量結合起來,擴大和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但是,我們不能盲從,亦步亦趨,一味依賴外國的現成技術,我們必須在借鑒和吸收的同時大膽進行自己的探索和創造。在戰略方向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緊緊扭住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一中心任務,把握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講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2](31)
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有效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創新是國家強盛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只有創業創新創造,中國經濟發展才能有真正的動力和活力。[8](437)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8](379)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之源,也是強國富民的根本舉措。這一舉措不僅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具體來講: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個人和企業要勇于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旨在讓個人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8](379)讓全社會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匯聚成巨大動能,讓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旨在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十八大報告中就鮮明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8](379)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1](201)但是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眾多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列。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9](120)也就是說我國經濟體量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1](203)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二字從思想上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新時代使命;在行動上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要時不我待、創新有為。全黨全國人民只有著眼于正在做的事情,以實際行動創新創造,才能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9]習近平.習近平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