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課堂的延伸,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質量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著直接影響。隨著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教學的要求不斷深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也在不斷創新和改革。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實現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是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主要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業設計的時候,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更加合理有效地設計作業,從而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達到高效的教學目的。下面主要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形式、方法以及設計原則等方面,探討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方式。
一、采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進行設計
小學生處于好奇心強烈的年齡階段,也是各方面素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易于接受,也容易忘記。因此,要想保持學生對學習的熱忱,就要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來安排語文作業,提高作業的多樣性。具體設計如下:
1.關于語文作業中“聽”的作業
“聽”的作業主要指的是讓學生通過聽別人說話以及別人朗讀完成的作業,認真聽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聽覺以及思維能力的敏感性。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收集一些相關音頻資料,然后通過多媒體形式將課堂情境再現,使得學生能夠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從而加深記憶。例如,在學習小學課文《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相關音頻資料,然后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思考相關作業問題,這就利于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課文中的內容。
2.關于語文作業中“說”的作業
語文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地運用漢語語言進行交流,小學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可以通過安排學生“說”的作業,讓學生與家人、朋友以及同學進行語言交流。例如,學習完一年級下冊課文《柳樹醒了》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回家后將所學的“柳樹醒了”的現象講給家長聽,然后通過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描述的情況。學生在完成該作業的時候,一定會先組織好自己的思路再進行講述,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3.關于語文作業中“讀”的作業
“讀”的作業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安排學生課下對學習刊物的閱讀,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量。這個作業主要是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時才安排。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名著,在閱讀過程中與作家的思想進行交流,在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4.關于語文作業中“寫”的作業
“寫”的作業是最傳統的語文作業形式,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而且學生通過寫作業,可以提高識字和書寫的語文功底,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語文能力。
二、因材施教進行設計
由于小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基礎時期,而學生由于個體差異具有不同水平的智力以及接受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要遵從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程度進行不同層次和要求的作業設計,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進行作業量的設計,對學習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學生安排相對簡單和易于掌握的內容,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不留作業,給學生更多時間和空間發展其他愛好。
其次,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差異進行難易程度不同的安排。注意安排作業難度略微高于學生的能力水平,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分層布置。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從而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得到認可和鼓勵,避免“一鍋端”的現象。
三、結合興趣性的作業原則進行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切學習和工作都會以興趣為前提而達到更好的學習目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體現作業內容的興趣性,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并積極配合教師完成語文作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設計富有創意的語文作業,采用新穎的作業形式,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來設計作業,可以讓小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春》這篇課文的時候,通過安排學生對課文中作者描述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這五幅畫面進行描繪,用文字加繪畫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就會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思考和想象,還培養了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貫徹新課標理念的前提下,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進行作業設計,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和分層設計作業,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語言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鳳娟.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4(94):15-16.
[2]幸元惠.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施[J].科學導報,2014(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