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雯
摘 要:作業是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它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之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途徑。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作業,才能使作業更加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改變作業的固有形式,讓學生的課外作業向趣味訓練、自主選擇、實踐運用、探索創新的方向發展,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
作業是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它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之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助于鞏固和完善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為避免枯燥乏味,教師需采用靈活多樣的作業形式,有效防止學生出現厭學現象,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從三個方面對作業進行改進,使作業更有效。
一、改任務式作業為趣味性作業
愛因斯坦說過:“學校所規定的作業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這足以說明學生對作業興趣的重要性。新課標中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因此,我們可以在數學課堂上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同時還可以把課堂上的游戲帶到課外,即完成數學游戲作業。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復習到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還可以豐富課外活動的形式,加深同伴之間的友誼。如在學習了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設計“見3抓3”的游戲讓大家在課堂上玩。全班同學分成五個組,每個組分別圍成圓圈。游戲時,從其中任意一人開始報數,1、2、3、4、5、6…報到有“3”(3、13、23、33…)或者3的倍數時(6、9、12…),學生不報數字,而是拍一下手。游戲中誰報錯了數,做錯了動作,就判誰失敗。然后再由失敗者開始報數,用同樣的方法繼續進行。用這個游戲代替了學生大量的計算作業,學生在游戲中大腦快速思維,游戲后大家討論總結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100以內的數哪些能被3整除,最大的是哪一個,最小的是哪一個,100以內的數字中,一共有多少帶“3”的數,最小的是哪一個,最大的是哪一個……這樣,學生既免除了作業的負擔,鞏固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也鍛煉和提高了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二、改標準式作業為層次性作業
“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是維果斯基在論述教學與智力發展的關系中提出的,指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必須首先建立在正在開始形成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走在心理機能形成的前面。”課后作業也是如此,在選擇和編排上應突出層次性。要讓學生有適度的學習動機,就要布置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相平行的作業,這樣他們才能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過難的題目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范圍,無力完成,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學習的無力感,繼而討厭學習。因此,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設置不同的作業,不同的學生才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同時教師需要注意,拓展拔高性作業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與作用,增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不是片面追求作業的難度。作業分層設計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的進步,充分體現新課標“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精神。
三、改單一書面式作業為實踐性作業
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實踐性作業正體現了“從做中學”的理論,它主要是指學生親自參加社會實踐的作業,包括社會調查、信息搜集、實踐操作等。這種作業目的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思考能力,體驗社會,接觸大自然,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教師不僅要把作業練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更要多設計一些實踐操作性的數學作業。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設計一些讓學生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拉一拉的實踐活動。如用木條做成一個長方形框,長18 cm,寬15 cm,它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有變化嗎?本活動根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身心發展特點而設計,他們既能復習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又能有興趣地觀察到一種奇妙的現象,即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之后,四條邊的長度不變,所以周長沒有變化,底不變,但是高變短,故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變小。
總之,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下重視作業的設計,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征,并以此為作業設計的前提,從作業的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和創造性出發,摒棄傳統單一、枯燥的作業形式與內容,提高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和感受到自己的所得和進步,享受做作業的過程,并從中鞏固自己所學知識,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邵宗杰.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6.
[2]夏周強.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與評價[M].廣州:廣州教育出版社,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