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棟 齊萍 李曉波 趙西坡
摘 要 實踐教學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實踐育人的重要抓手,在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中作用愈發明顯,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湖北工業大學在近幾年的實踐教學改革中,以7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統領,以問題為導向,逐步探索出一條基于三向分流、四層遞進、五臺銜接、六元結合的“3456”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 實踐教學 三向分流 四層遞進 五臺銜接 六元結合
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文件,為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加強高校實踐育人提供了綱領性文獻。湖北工業大學在近幾年的實踐教學改革中,以“7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統領,以問題為導向,逐步探索出一條基于三向分流、四層遞進、五臺銜接、六元結合的“3456”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1 “721”人才培養模式統領實踐教學改革
實施“7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貫徹“因材施教、分類培養、梯級多元”教育理念,根據地方工科大學人才培養定位,明確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在721人培養模式改革的整體框架與思路下進行。
2 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育體系不健全。沒有從人才培養定位的高度進行整體設計,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實踐教學規劃與實際執行脫節嚴重,評價機制不完整,不連續、不系統。實踐教學模式缺乏多樣性和適應性。
(2)實踐教學條件有待科學規劃與完善。實踐教學條件缺乏切合時代發展與學校實際的規劃。一方面追求“大而全”,一方面“邊建設邊落伍”。校外實踐基地方面缺乏對等的條件機制,合作方式有限,合作不穩定,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
(3)實踐教學內容陳舊單一。實驗教學內容以演示型和驗證型為主,綜合性、創新性與研究性實驗偏少。實習內容以“走馬觀花”為主,畢業設計真題少,新題少,缺乏“真刀真槍”做實踐。第二課堂實踐少,項目有限,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至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不足。
(4)實踐教育教學方法手段落后。將理論教學的方法移植至實踐教學中,仍然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啟發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學手段應用較少,綜合性、創新性實踐內容設計不足,效果較差。
(5)實踐教育隊伍缺乏。學校不重視實踐教學人員隊伍建設,“雙師型”素質的專、兼職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缺乏,培養與招聘方式簡單。
(6)實踐教育考核評價不科學。缺乏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沒有有效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和考核標準。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7)實踐教育管理缺乏系統性。實踐教學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教學的落實需要“人員、地點、設備、經費”四項保障。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制于機構設置與部門分工,存在管理銜接不夠,以至脫節的問題。
3 “3456”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根據721人才培養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三向分流、四層遞進、五臺銜接、六元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思路構建。
3.1 三向分流
(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針對70%左右的學生,按照培養目標,著力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所需要知識、能力和素質體系,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多途徑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2)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針對20%左右的學生,跨學科、跨學院創建“1+X”專業復合教育模式;以市場需求高導向,以新工科建設理念為指引,根據專業的學科特點,進行專業交叉融合,構建相互聯系、互相銜接的知識結構體系,建立新的專業,同時,以在學分制改革背景下,鼓勵學生輔修雙學位,加強綜合能力培養。
(3)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針對10%以內的學生,一是組建創新學院,成立創新班,進行“2+2”分段式培養。在第1-2學年深厚基礎理論教學的前提下,第3-4學年實行導師制,注重學術研究和科研方法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以實施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培養模式。二是按照卓越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對卓越工程班學生實行“3+1”培養模式,在1年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加強校企協同,創新實踐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2 四層遞進
(1)基礎實踐。緊密結合理論教學,通過基本的實驗技能和方法訓練,科學思維的方式和嚴謹的工作作風的培養,逐步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專業實踐。根據專業要求與特點,有針對性的開設實驗課程、實習實訓,主要包括系統性的專業基礎實驗課、專業實驗課、專業實習等。
(3)綜合實踐。綜合實踐主要是指畢業論文、課程設計和實習、綜合性創新性實驗。
(4)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實踐主要是依托第二、第三課堂,充分利用短學期,組織開展社會實踐、學科競賽、文體競賽、創新創業訓練等活動。通過開展這些活動,提高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3 五臺銜接與六元結合
根據“實驗教學、實習實訓、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教育、畢業設計(論文)六類的實踐教育要素,搭建“五臺銜接”的實踐教育平臺。
(1)實驗教學平臺。以本科教學為中心,遵循實驗教學規律,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優化資源配置,以建設適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水平實驗室為抓手,創新實驗管理理念,構建全方位、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平臺。橫向上實現相近專業和相近學科的相近門類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左右貫通,縱向上實現結構功能上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基礎型、提高型和研究創新型實驗教學平臺,目前學校已建有了57個本科教學實驗室,其中,基礎實驗教學室11個,專業基礎實驗室19個,專業及創新性實驗室27個。實驗教學平臺的結構合理,布局完整,能較好地滿足了我校7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
(2)“一體兩翼”的實習實訓平臺。圍繞服務經濟社會,強化企業實習實踐,構建起以“集中管理分組實習”為主體,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辦班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實習實訓平臺。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校領導高度重視,每位校領導每年對口聯系一個大型合作企業,鞏固校企業合作成果,優化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我校已與400多家企業簽訂校企、院企合作協議。每年滿足65個專業的5000余名學生實習實訓需要。在校企合作辦班方面,推行“一院一班”,按照聯合企業“共同建設專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共同組織培養過程、共同擔任指導教師、共同評價教學質量”的“六聯合要求”。目前已在19個專業開設了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班。探索出一條滿足專業需要,富有企業特色的校企業合作辦班之路。
(3)“111”學科競賽平臺。圍繞學科競賽宗旨,構建起學校統籌、目標引領、學院主抓、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經費保障的工作體系。打造“一院一精品賽事,一專業一賽,一專業一團隊”的學科競賽平臺。制定《學科競賽指南》,明確“一院一精品賽事”的具體項目。落實一專業一賽事,考核一專業一團隊,提高學生的參與面。以競賽項目為中心,建立實體平臺,組建指導教師團隊,選拔有興趣的學生,開展培訓,擇優參賽。
(4)五大創新創業平臺。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分步實施,分類培養,逐步引導學生發揮在創新創業實踐訓練中的主體作用。同步建設“創新創業競賽平臺”、“創新能力訓練平臺”、“創業實務咨詢平臺”、“創業融資平臺”、“創業孵化加速平臺”。通過平臺給予創新創業項目以空間、經費、政策、保障四位一體的支持。
(5)短學期綜合實踐平臺。學校從2014年起采用四學期的教學模式,其中冬季學期2周、夏季學期2-4周。冬季學期、夏季學期均稱為短學期。目前短學期已實施8次,借助校友邦信息化平臺,已構建起“項目制與學生自主實踐”二元結合,“社會實踐、科技創新、實習實訓”三大內容,七個學期科學設置的“二三七短學期實踐模式”,建立起學校統籌、學院主體、教師指導、學生全員參與、信息化過程管理、班級答辯考核、推優與調查問卷反饋為一體的工作體系。經過7次短學期實踐,累計參與人數達16萬余人次,滿意度達90%以上。
三向分流、四層遞進、五臺銜接是實踐教育體系的“四梁八柱”,六元結合的實踐要素是實踐教育體系的載體,與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的落腳點。要做實做細,就要在主體框架下,為每一要素提供細致的實施方案與細則,建立相應的標準與考核體系,確保實踐教育體系的設計科學、內容完善、操作有效、保障有力。
參考文獻
[1] 張歡歡,黎曉萍等.實踐教學體系研究文獻綜述[J].文獻資料,2013(1).
[2] 賀方超,李翰芳,董秀明.從“721”人才培養模式談工科數學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性[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04-15.